钱穆:因种种关系,东汉国力已不如西汉!钱穆先生为何这么说?
更新时间:2022-08-02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期,所谓大汉雄风就是因此而来。那么西汉和东汉,到底哪个时期的国力更强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今天我们聊聊史学大家钱穆的观点。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统一而臻国力之全盛之时期,但因种种关系,东汉国力已不如西汉。——钱穆《国史大纲》 在书中,钱穆先生随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给大家摘录、整理一下。由于钱穆先生半文言的写作风格,我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整理一下。东汉国力不如西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建都 自先秦至秦国统一六国,中国先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较优,东部下游文化、经济更发达。西汉建都关中长安,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部输送,与西方武力相凝合,继而从长安向西北延伸。这就是西汉驱逐匈奴,开拓西域的根源。 中国国力以政治推动,则常向西北发展;由外寇强敌所在也;此如西汉与唐皆是。若社会自由进展,则常向东南,以气候较佳,土壤较肥,又无强敌临前;如东汉、宋、明皆是。而西方无力失其营卫,亦不免于转弱。 西汉的立国姿态,常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反观东汉,其立国姿态常是偏枯的、静的、退守的。究其主要原因,因为东汉建都洛阳,东方的经济、文化不再向西移动,也不免于转弱。东西两方人口密度不调节,社会经济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小小的西羌之乱,成了东汉的一大痼疾。 PS:钱穆先生认为,由于东汉建都洛阳,导致东西方经济、人口形势不均衡。东方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而西方边郡则逐渐凋敝。然后由西羌百年侵扰的痼疾,东汉朝廷为此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却仍然被拖垮。 以东汉陷入混乱的汉末来看。正是东方的饥荒(导致黄巾起义),与西方的叛变(凉州兵与董卓),两种势力的冲荡之下,东汉朝廷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凉州的叛变,与汉羌百年战争TUO不开关系;东西方经济不均衡,无疑是黄巾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移民 自秦以及西汉,都有大规模地向西移民。秦灭六国后,徙东方大族十二万户于咸阳。汉高祖又徙楚昭、屈、景,齐田旧及燕、赵、韩、魏诸强族于关中。文帝听晁错谋移民实边。武帝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一次凡七十余万。汉诸帝并有陵寝徙民的制度。 秦和西汉大规模向西移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内实京师。大规模的移民,可以充实关中的人口,推动长安的经济,以关中制关东,同时有强大的后盾可以向西开拓。第二,外消间猾。移民通常针对豪族、富家,可以避免他们在东方生出祸乱。 东汉由于重心在洛阳,于是向西移民几乎不存在,这样就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边郡荒残,人口锐减。根据钱穆先生的统计,从西北至东北,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北地、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等诸郡户口锐减,人口凋敝。 边郡没有了强大的人口,没有充足的保障,不可避免的就会失去控制力,进而就会有各个游牧民族的侵入。东汉一朝,始终困于羌乱,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中原运粮运兵,耗费巨大,而边地则培植出了董卓、吕布这样的强横武人,他们都是祸乱的根源。 三、人才 钱穆先生认为,西汉和东汉在人才选拔和用人方面也有巨大的区别,导致东汉国力渐衰。西汉适当古代贵族阶级破坏之后,各SE人物平流竞进,并无阶资,亦无流品。【即以汉武一朝言,儒生如公孙弘、儿宽、大将军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理财如桑弘羊,司法如张汤,出使如张骞、苏武。】大抵是一个杂SE的局面。 东汉则渐渐从杂SE的转变成清一SE,【即以光武一朝论,其“云台二十八将”已大半是书生出身。此种转变,己起西汉末叶。两汉儒、吏未分,贤能儒生不嫌以吏进,东汉吏职渐轻而尊辟举。西汉文、武一道,大臣韩安国之徒亦出守边;东汉流品始分,故刘巴轻张飞。】 PS:两汉察举制不断演进,至东汉已经是积弊难反,士族门阀开始逐渐形成。这样就逐渐形成阶级,有了阶级就会产生阶级固化的问题,有的人生下来就能做官,那他为何还要去奋斗呢?延至魏晋,就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读完钱穆先生的这段论述,我感觉受益匪浅,也基本赞同先生的观点。但我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外,东汉国力不如西汉,还有东汉内耗严重的因素。外戚、宦官、士族官僚三方斗来斗去,除了光武帝、明帝、章帝,东汉中后期基本上都是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皇帝大多幼小且寿命很短。这样的一个中央政府,更多的是忙于争权夺利,无力发展与开拓。 另外,就生产力与经济文化方面而言,对比于西汉,东汉肯定是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的,比如农耕、造纸术、天文等方面。虽然东汉边郡残荒,但南方地区却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东汉的人口多于西汉,只是东汉整个国家的态势方面不如西汉。 参考文献:钱穆《国史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