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太饱,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仅仅是胖)
更新时间:2022-06-04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吃太饱的经历吗? 是解了裤腰带还是很撑的感觉 是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的惆怅 还是想吐吐不出来、想排又排不出去的痛苦…… 逢年过节,面对顿顿的大鱼大肉,就更难管住嘴了。 (图片来源:网络)可吃饭一时爽,吃多“火葬场”,吃多了不仅会后悔,更重要的是伤身啊! 大家有没有吃得越饱反而越困的经历? 中午大吃一场后哈欠连连? 下班饱搓一顿回家倒头就睡? (图片来源:soogif)这是因为,饱餐后,你身体里的机素变化和M走神经等会发生一系列草作,让你大脑的“睡眠控制中心”接受指令产生困意[1]。 吃太饱,对身体的影响可不只是变困,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 (图片来源:网络)吃得太饱会让身体多个器官都超负荷运转。被食物撑大的胃容易挤压其他器官,让你感觉不舒服。 这时候,胃需要分泌大量的胃液消化食物,过多的胃液有可能会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也就是烧心的感觉[2]。 胰腺和肝脏也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消化酶和胆汁促进食物的消化,降低饱食之后出现的“血糖升高”。 作为消化系统的尾部——肠道,不仅会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同时也要吸收过量的营养,而且对肠道菌群也是不小的挑战,它们在消化食物的同时还会释放更多的气体,进一步引起腹胀等不良反应[2]。 (图片来源:soogif)如果我们总是吃得很饱很撑,那可就不仅仅是短暂的痛苦,更会形成对身体的长期负担。 经常吃得很饱的小伙伴,现在可以莫莫自己的小肚腩,看看体重秤上的数字—— (图片来源:soogif)这可是一顿又一顿饱餐的胜利果实啊! 一旦超重,各种疾病就可能逐渐找上门了。 首先是胃病。 小小的胃是真的受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被过分撑大。始终处于饱胀状态的胃,会刺机胃液分泌消化食物,胃黏膜容易被破坏,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糜烂这些难搞的胃病就可能找来了[2]。 然后,是消化系统以外的伤害。 超重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柳叶刀》曾经发表过相关的研究结果,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5 kg/m ,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27和1.18倍[3]。 2014年轮敦的科学家开展了体重与癌症发病风险的研究,他们随访研究了2400万人长达7年半,最后发现,超重会增加22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其中癌症发生概率排名前三的器官包括子宫、胆囊和肾脏[4]。 除了国外的研究,我国去年也新颁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5],其中指出:过量肉类、油脂、糖和食盐的摄入,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大多数“吃得很饱”,发生在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时候。 (图片来源:giphy.com)与增加各种疾病风险的“吃太饱”相反,适量饮食才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 已经有很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当限制热量的摄入可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癌症、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病和神经退行新疾病的发生[6]。 这么一想,“少吃点”可真是个既能省钱又能促进健康的好办法。 建议以后朋友见面问候“吃了吗?”可以换成“少吃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管住嘴,还能帮助预防人类健康一大杀手——冠心病。 华盛顿大学做过一项研究[7],招募了18名39~62岁的典型美国饮食的人群和18名平均接受热量限制摄入饮食6年的人群。 测量了与动脉冠状硬化相关的指标,研究结论正在我们的预期中: 一年的控制饮食后,他们不仅变瘦了,胆固醇和血压都有了显著下降,对人体有好处的高密度脂蛋白也有了提高[7],看到这些数据的你有没有一丝丝心动? 特约作者:戴红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审稿专家:李园园 注册营养师 参考文献 [1]KA Bazar,AJ Yun,PY Lee. Debunking a myth: Neurohormonal and vagal modulation of sleep centers, not re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may account for postprandial somnolence. Medical Hypotheses,2004. [2]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3-206. [3]Metabolic mediators of the effects of body-mass index,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pooled analysis of 97 prospective cohorts with 1·8 million participants[J]. The Lancet, 2014. [4] Bhaskaran K , Douglas I , Forbes H ,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22 specific cance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5·24 million UK adults[J]. The Lancet, 2014, 384(9945). [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http://dg.cnsoc.org/ [6]Madeo F , Carmona-Gutierrez D , Hofer S J , et al. Caloric Restriction Mimetics against Age-Associated Disease: Targets,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J]. Cell Metabolism, 2019, 29(3):592-610. [7]Fontana L , Meyer T E , Klein S , et al. Long-term calorie restriction is high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risk for atherosclerosis in hum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 101(17):p.6659-6663.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