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筑牢公共卫生监测网、保障网——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更新时间:2022-06-17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题:筑牢公共卫生监测网、保障网——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董瑞丰 疾病预防控制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艾滋病病死率、结核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乙肝大国”摘帽……十年来,我国重大疾病防控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筑牢公共卫生监测网 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多举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筑牢严密的公共卫生监测网是首要任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体系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重点地方病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以近视为主的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体系日趋完善。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请中,我国各级疾控机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雷正龙说,目前,全国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共3376家,卫生技术人员达15.8万人,实验室检测水平不断提高。 重大传染病和慢病防治稳步推进 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攻坚是公共卫生及健康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雷正龙说,全国传染病疫请总体保持稳中有降,我国做好新冠肺炎疫请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 同时,我国艾滋病病死率、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其中,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治疗覆盖率从41.1%提升至94.8%,新发感染率从0.064%下降至0.02%。我国还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重点地方病区县总体消除率达到99.9%。 5月18日,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黄石社区,家庭医生杨静(左)在居民家中巡诊。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另一方面,我国慢新病防治稳步推进。《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新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超9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降低重大慢新病过早死亡率”。 “过去十年,我国累计建成488个国家级慢新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说,在慢新病的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方面,依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目前每年向400多万高发地区居民提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筛查干预惠民服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大慢新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至2021年的15.3%,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降幅达17.3%。 免疫规划加大保障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随着政府及中央财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我国免疫规划事业成效显著、影响广泛。 4月25日,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给儿童接种疫苗。新华社发(杨俊鹏 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中央财政投入每年超40亿元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目前,我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为构建免疫规划制度保障,2019年,我国出台了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制定修订《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构建了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制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通过口服小儿麻痹糖丸,自1995年后,我国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使成千上万孩子避免了肢体残疾;2012年我国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目标;2014年我国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控制目标……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规划和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部门协作,加大社会动员,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