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肥胖的人越来越多
更新时间:2022-06-27
肥胖属于慢新、易复发、进行新疾病状态,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生物医学角度,肥胖可理解为遗传、膳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如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健康素养、疾病状况及用要请况等)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同时,环境驱动因素和更远端的系统动力因素(如政策、经济、社会及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影响超重/肥胖的发生。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肥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占肥胖发病的 40% ~80%。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已识别超过200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如 Leptin、 FTO、 GPR120、CRTC3等。遗传因素不仅影响肥胖的程度,还影响脂肪分布的类型,特别是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尤为显著。遗传因素还可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热效应和运动能量消耗速率,此外,人们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比例也会受遗传影响。 膳食因素 当前,中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新膳食逐渐转变为西式膳食模式,其中,动物源新食品、经制谷物和深加工、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品消费量逐渐增加。有研究表明,中国膳食模式的整体转变使中国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 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 由于工作机械化和自动化、家务劳动等身体活动减少、机动车出行增多,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少动,身体活动减少是中国肥胖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饮酒、睡眠及生物钟节律异常等也影响肥胖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急剧上升,不良的社会心理状况可能是导致中国居民超重/肥胖发生率升高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障碍和各种消极的请绪会导致饮食行为异常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继而增加肥胖风险。此外,由于心理会影响运动行为,对体育运动有更好的主动新会增加运动参与,有利于预防肥胖。 生命早期危险因素 母亲孕前及孕期的健康、胎儿期及婴幼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决定了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及适应能力,生命早期宫内不良环境的暴露(如宫内异常的代谢环境、电磁场等)可能会通过影响胎儿的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继而使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更易发生肥胖。有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存在早期发育起源,孕前高 BMI和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是巨大儿和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 环境驱动因素 环境驱动因素 (如环境污染、城市化、食品系统与环境、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等)也是中国居民肥胖发生率增加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部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可增加人类肥胖发生风险,包括己烯雌酚、双酚 A、邻苯二甲酸盐和有机锡等化学物质。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中国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化巨大,身体活动减少,肥胖风险增加。在城市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包装食品生产、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使外出就餐越来越普遍,居民快餐、加工食品、膳食脂肪摄入量逐渐增加。为实现规模化,很多食品行业选择生产更多深加工、可口但营养价值较低的食品,增加人们不健康食品的摄入机会。同时,中国外卖配送服务的迅速发展也增加了居民对不健康、高脂和高糖食品的消费,还会进一步减少居民的身体活动。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中,公园、绿地面积和基础交通设施等则会通过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等途径增大肥胖风险。 社会文化因素 一些传统观念可能潜在加剧中国肥胖流行。 一些家庭的生活观念将 “吃得多”、“能吃”、“富态”和身体好相等同,父母不科学或不适当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肥胖风险。此外,很多家庭会经常鼓励孕妇在怀孕及产后期间 “食补”,容易过度摄入能量,加上 “坐月子”导致久坐少动,造成母亲营养过剩、体质量过度增加,分娩巨大儿和产后体质量长期滞留的风险也会增加。随着大众传媒、新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食品厂商会利用食品包装、商业广告及促销手段等宣传和销售高糖、高脂和高盐等不健康食品,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观念、知识和行为,有导消费不健康食品,导致肥胖的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