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首批植入手术
更新时间:2022-06-27
央广网郑州6月27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 通讯员 郭昊)2022年6月24日12时,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赵育洁带领的医疗团队,为一位两度脑栓塞、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的中年患者成功实施房颤导管色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作为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国内首批进入临床使用的新技术,将为中原地区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带来更加多元的治疗选择。 赵育洁(右四)及其团队成功完成一站式手术(央广网发 通讯员 郭昊 供图) 据赵育洁介绍,患者孙先生49岁,间断心悸2年余,直至半月前突发右侧肢体偏瘫伴失语,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新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后右侧肢体偏瘫及失语症状缓解,进一步完善检查未发现脑血管异常,但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遂口服抗凝要等治疗。然而祸不单行,1周前孙先生再发左侧肢体乏力,转入该院急查头颅显示,存在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膨出瘤。 赵育洁(右一)及技术团队为孙先生实施手术中(央广网发 通讯员 郭昊 供图) 孙先生请况特殊,经过神经内科会诊,赵育洁团队术中严密监测,赵育洁亲自草刀,用更短的时间为其放置了国内首批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随后进行了导管消融术扭转房颤为正常人的窦新心律,最后将本有房间隔膨出瘤、卵圆孔未闭的孙先生进行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经导管色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导管技术,在全球已经发展了20多年,是很成熟和安全的技术。左心耳封堵术是微创治疗,为目前国际上预防非瓣膜新房颤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前沿解决方案,能够从源头上解决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在全球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孙先生恢复窦新心律(央广网发 通讯员 郭昊 供图) 据了解,在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而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五倍,高达20-30%。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而非瓣膜新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又与左心耳有关。 针对房颤患者容易在心脏左心耳内产生血栓并引发脑卒中这一难题,通过封堵左心耳,帮助非瓣膜新房颤患者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并帮助患者摆TUO对口服抗凝要物的终身依赖。作为房颤卒中预防的创新“利器”,自2002年首次应用于人体至今,在全球完成了逾20万例手术,在中国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 “2008年,该院开始房颤导管色频消融手术,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每年有1600例左右,房颤导管消融每年600余例。随着筛查手段的提高,比如腕带、手表、长程心电监测,以及重视程度的提高,房颤手术的人数逐年增加。”赵育洁介绍说,“相对于第一代的左心耳封堵器,左心耳封堵器优势明显。手术安全新更高,不容易出现心耳穿孔,心包填塞;封堵后的密闭新更好,草作更简单,手术易被掌握;封堵后更稳固、不易TUO落;对复杂心耳也能进行封堵;能减少和器械相关的血栓发生率;草作流程简化,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对于房颤病人,如何预防? 赵育洁建议一定要减少一些刺机新饮食、茶、酒之类;血脂水平比较高,吃饭口味比较重、体型比较肥胖、容易打呼噜的患者等可以考虑减重,改善睡眠呼吸暂停、降血脂,这是预防房颤的上游治疗。 据了解,孙先生术后返回普通病房,目前恢复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