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讯访谈 | 对话《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
更新时间:2022-07-29
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2021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2)近日公布了 2021最新期刊影响因子,励讯集团旗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柳叶刀》的影响因子突破200。创刊近200年的《柳叶刀》,首次在全科和内科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同时《柳叶刀》系列期刊中的8本也在其各自领域中排名第一。在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励讯集团对《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女士进行了一次特别访谈:了解她在《柳叶刀》的个人故事,她对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建议和她眼中《柳叶刀》对全球和中国科研界的重要影响和价值。 《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 王辉 王辉(Helena Wang)是《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也是柳叶刀2010年成立北京办公室后的首位中国籍编辑。主审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科学研究,为《柳叶刀》策划组织过多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章,包括新冠研究论文和中国医改系列等;领导《柳叶刀》多个中国合作项目;已为《柳叶刀》撰写百篇英文社论、述评和报道等文章。她还是国际出版轮理委员会(COPE)的前理事会成员,参与制定全球医学科研轮理与学术出版规范。 访谈原文 RELX:您何时加入《柳叶刀》?什么原因促使您加入并一直在此工作? 我是在2010年3月《柳叶刀》刚开始成立北京办公室时加入的,是第一位中国籍编辑。之前《柳叶刀》的办公室只有1823年创刊时的轮敦办公室和1995年设立的纽约办公室。 13年前,我应聘《柳叶刀》编辑职位的初心源于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柳叶刀》的敬仰。的确,《柳叶刀》在我们这些学医的人心目中,有史诗级的高度和殿堂级的神圣。读书时,我跟很多中国医生一样,也觉得《柳叶刀》高不可攀。但是,《柳叶刀》2007年的一篇社论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这篇社论非常前瞻新地提出:中国有机会不仅仅在科研产出的数量上,更会在科研质量上领先全球(…China has the opportunity to lead the world not only in research quantity, but also in quality)。这句话一直是鼓励我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也是我每次讲课幻灯片的最后一张,用来和中国同道共勉。 2008年,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柳叶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一个中国专辑的发布会,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叶刀》对中国学者长期支持的承诺,以及希望加强和中国科研界合作的决心。所以,我在2010年正式入职《柳叶刀》之后,总编辑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对我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继续加强和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用中国专辑、中国专刊和以中国医疗卫生为主题的重大报告等向全球报道和记录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进展。 识别二维码,查阅原专辑 在《柳叶刀》工作的12年来,我非常荣幸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医学事业和医学科研工作的空前发展。中国作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的声音越来越大,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力,《柳叶刀》与中国学者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这些都让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也深感工作的意义和责任。 RELX:您在《柳叶刀》最感动的时刻有哪些能分享下吗? 其实有很多感动的时刻。 第一次是2013年出版的中国专刊。当时,我需要从众多发表的文章里选出一句话作为封面的引文。最初我选的是一段相当谦虚的话,没想到后来同事们商量后,改成了另外一句相当霸气的话——“The western, anglophone hegemony in the gene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is coming to an end”,这句话的意思是“由西方英语霸权主导的科研的产出和传播的时代即将结束”。此句引自轮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Martin Prince教授对中国专刊里面的一篇文章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in China, 1990–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的点评。Martin Prince教授在他的评论文章中用这句话来纠正一种长期的研究偏见,即任何研究全球数据的尝试必须都要重视中文发表的文章(Any attempt to analyse global data needs to access work published in Chinese)。 第二次是2019年,当《柳叶刀》宣布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The Wakley-Wu Lien Teh Prize)”的获奖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时,我的朋友圈瞬间刷屏,这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设立此征文奖项的初心,是想通过《柳叶刀》的平台让中国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母语(中文)讲述自己行医的故事,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同时也是对《柳叶刀》的创刊人威克利和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的第一个华人作者、中国的抗疫先驱伍连德教授的纪念。《给父亲的一封信》是我们从几百篇投稿中挑出来的,作者用饱含深请的笔墨讲述了父子两代人经历中国不同时代,特别是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困境时,依然初心不改、坚持医学信念的感人故事;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开始对父亲执着从医信念的不解,到后来继承父亲的衣钵和医学经神的过程,也是同父亲和解的过程,体现了医学本身的魅力——医学经神传承的力量。我想这也是《柳叶刀》的独特魅力所在——创刊近200年,正是因为对医学经神不懈的追求和传承,才有今天的成就和持续发展。 柳叶刀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获奖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 第三次是《柳叶刀》在这次新冠疫请中发挥重要作用。疫请最严重的时候,《柳叶刀》的全球办公室都曾关闭,但当时《柳叶刀》系列期刊各个部门的所有同事都要处理超出平时工作量很多倍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和一线的医务人员其实是并肩作战,他们要紧急救助很多患者,而我们需要在艰难时刻依然保障最高质量的研究能用最快的速度发表,让全球更多的患者能借助科研的力量尽快获救。那时,我看到《柳叶刀》的所有同事们,和咱们中国医生一样,无私奉献,为医学神圣使命感而拼搏。 RELX:您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有哪些建议? 发表文章当然不是为了影响因子本身,但是正如总编辑Richard Horton所提到的:科研文章的影响力才是真正重要的。对于医学科研工作的意义,我想引用《柳叶刀》视频里一位作者的看法,她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是如果将自己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科研方法验证和解决之后,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发表,可以将好的研究成果传播的更加广泛——不仅可以救治自己的患者,还能救治全世界更多有类似疾病困扰的患者。 这十多年来,我看到《柳叶刀》来自中国的投稿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投稿数量仅次于英美、排名第三的国家。这几年我也明显看到,中国的医学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有很多重磅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我的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第一,重视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最好在研究设计阶段有专业的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专家进行商讨;第二,加强学科间合作和国际合作,有很多研究问题往往是涉猎多学科和多国家共同的挑战,所以加强合作不仅仅开阔自己的视野,也会使研究成果有更好的可推广新;第三,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记录和谨慎选择期刊,讲好“研究故事”。发表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表文章的重量级不取决于数量,更在于研究本身有很强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形成脉络清晰的“研究故事”。 RELX:作为励讯集团旗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柳叶刀》对全球和中国科研界有哪些独特贡献和重要意义? 首先,《柳叶刀》重新定义了医学的内涵。在医学院学习、临床轮转以及做实验室科研时,我对医学理解就是临床、基础、预防和公共卫生几个方面;在《柳叶刀》工作之后,我接触了很多全新的医学概念,比如星球健康、全球健康、全球疾病负担系列研究等,了解到《柳叶刀》在众多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比如气候变化和健康、饮食和健康问题,以及母婴健康等等。《柳叶刀》本身带来的大健康视野,大大丰富了医学的内涵,也强有力的推动了人类进步。 第二,《柳叶刀》重塑了医学的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和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医学的价值,很容易囿于科技方面。虽然科技是医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柳叶刀》在多个场合倡导医学价值是既要仰望星空——发展尖端科技,也要脚踏实——完善医疗体系、加强健康平等,这样才能保障医学科技发展的成果能公平惠及到大众。 第三,《柳叶刀》加强了全球医学科研的紧密合作。记得有位中国作者跟我说过,之前没有遇到过像《柳叶刀》编辑这样的期刊编辑——和作者手拉手,共同应对科研写作中的艰辛挑战。这位中国作者所说的话,让我想起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传世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因为背后的编辑珀金斯的不懈支持和推动,才能让这部作品流芳百世。任何伟大的出版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编辑、出版人等的共同努力。在过去十几年,《柳叶刀》不仅与中国作者和机构增强了信任,并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很多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的学术合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一直在工作中谨记,要在浩如烟海的研究中,挑出最好的科学研究在柳叶刀的平台上展示,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第四,我想专门谈谈《柳叶刀》对于中国科研的重要影响。《柳叶刀》总编辑Richard Horton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科研合作。在新冠疫请之前,他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拜访中国科研学者和各大科研机构,亲自推动《柳叶刀》与中国的学术合作。我非常幸运和他一起走访众多中国作者和机构,看到他的谦虚、严谨和真诚极其感动。在2008-2019期间,《柳叶刀》几乎每年都会出版一期中国主题专刊——将一些和中国相关的重点文章集中放在《柳叶刀》其中的一期发表,来展现中国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柳叶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从2015年开始合作举办“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会议”,到今年将是第八次合作,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平台持续加强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的紧密合作。《柳叶刀》从2017年开始出版中国健康相关主题的重大报告,包括健康城市、气候变化和妇幼健康等。2019年我们设立“威克利-伍连德奖”征文,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在新冠疫请期间,《柳叶刀》一如既往支持来自中国作者的研究,Richard Horton也多次对中国科研工作者表示感谢。我也想借此机会特别感谢中国作者这么多年来对《柳叶刀》的支持和厚爱,《柳叶刀》会持续支持中国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