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天才的童年:杨振宁父亲曾在儿子照片后写下此子似有异禀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草此一语虽略有言过其实,但是其间亦是寄托着对于子女未来的美好憧憬。细数古往今来之父母,虽是各不相同,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却是相同的。

没有任何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飞黄腾达,成就一番伟业。因而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的寄托着父母对于他的殷切期望,无一人例外。

成功者、失败者、作恶多端者……皆是如此。无论你最终成为了怎样的人,都无法否定父母曾经满怀期望的事实。

一、一个没有文化的伟大母亲

作为我国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杨振宁也不例外。在他身为天才的童年时光之中,作为杨振宁父亲的杨武之曾在儿子照片背后写下“此子似有异禀”。

其间寄托着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期望与肯定。

想必不少人好奇,究竟怎样的家庭才能够培养出杨振宁这样的人物?亦或者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天赋致使父亲大称,“此子似有异禀”。

他的父亲

杨武之

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堂,后辗转至安徽读书,继而凭借实力取得安徽省公费留学名额。那么至此,所谓的“天才”便能归咎于其父亲培养得当吗?

杨武之

实则不然,其父亲远走国外留学之时,他尚且未满一岁,父亲留学五年左右,也就是说杨振宁六岁之前,对于父亲都是陌生的。真正含辛茹苦滋润着他童年的是他的母亲。

杨振宁父母之间的婚姻一如旧时代制度之下的包办婚姻一般无二,两人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的母亲只是一个旧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女新。

甚至于他的父亲对此亦是多有嫌弃,不过除此以外两夫妻还是相互扶持一路同行,而他的父亲亦是时常感念,他的母亲将一生奉献给了孩子与丈夫。

正是这样一位女子奠定了杨振宁一生的基础。

彼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甚至说举步维艰亦是毫不为过,全部依赖于母亲一肩扛之。在这样的家庭之下,上学显然是奢侈的。因而他彼时唯一接受文化的途径便来自于他的母亲,这个毫无学识可言的女新。

不过杨振宁并未因此而夭折,他四岁时便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学了三千个字。后来他的叔叔请来一位私塾老师,为大家庭里的孩子们教授知识,所采用的教材叫做

《龙文鞭影》

,只是用以识字开蒙。

直到,1928年,他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归来,他才真正的成为一名小学生。彼时杨武之先是受邀出任

厦门大学

教授,因而全家迁居,杨振宁才得以就读小学二年级。

于次年,杨武之出任

清华大学

教授,他们再次举家迁徙至北平,入住清华院西院十一号,而彼时的杨振宁再次入读小学三年级。

纵观杨振宁这一段时期,与大多数贫苦的孩子无异,母亲的文化程度终归有限,所以他也只能认识3000个字绰绰有余,或许亦正是因此,方才造就了他后来对于知识求知若渴的心态。

二、“此子似有异稟”

如同大多数还孩子风风火火一般,杨振宁童年时期亦是非常顽皮的,在他的回忆之中读小学的时候念书并不是很好,时常会闹出将墨水罐打翻之类的事请。

不过纵观他的人生履历,早期在厦门读小学之时,父亲刚刚回国便重拾起了对他的教育,在这一时期父亲教他学会了

围棋

等,而且在父亲的熏陶之下他也得以读到了许多的书。

而随后在清华园的那一段生活之中,方才是真正让杨振宁思想萌芽的阶段。

彼时的杨振宁被戏称为“杨大头”,在清华园之中他有一群小朋友,在杨振宁的带领下玩得不亦乐乎。而在这段时间杨振宁便展现出了他的天赋异禀,分别为“奇思妙想”以及“善于观察”。

在带领小朋友玩的这段时间之中,杨振宁时常会诞生出诸多“奇思妙想”,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他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玩法。

彼时的孩子们并无现在这般诸多的玩意,唯一“寻欢作乐”的途径就是户外。他们骑着脚踏车自坡顶俯冲而下,亦或是沿着石砖之间的缝隙疾驰,清华园之中的参天大树之上,时常可以见到几位孩子“倒挂”的身影。

而户外运动,便意味着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接触,世间诸多大道皆源自于自然,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就形成了杨振宁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现象的慧眼,例如每每下学回家的路上,遇到蚂蚁搬家之类的事物,他都要驻足观察许久。

众所周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源自于一颗苹果的坠落砸到了他的脑袋,而若是牛顿没有留意到这一自然现象,想必就不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理。毕竟在他之前想来有着无数人被苹果砸到过。

因而同样的道理,这段时间杨振宁所展现的天赋,正是他未来能够在科学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奠定的一番基础。

因此,对于当代孩子的教育而言,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走出课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毕竟现如今钢筋混凝土牢牢堆砌的城市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已然不多了。

当然仅有一双慧眼抑或是天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对于汲取知识的热衷,而能够有一番成就,其间基础便是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程度。当然或许有的人并没有所谓的“知识储备”一样做成了大事,成就一番惊人事业。

这是一个悖论,知识并不仅仅包含文化课知识,亦包括对于天地万物运行至理的感悟等等。因此“读书无用论”永远是不成立的。

在后来的父子之间互相交换了解当中,杨武之便发现了杨振宁惊人的学习天赋,他有着非常浓厚的阅读兴趣,其间囊括多类书籍,甚至于成年人都觉得晦涩难懂的书,他也照读不误,遇到问题之后便向他的父亲请教。

而背后写着“此子似有异禀”的照片便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间一方面寄托着杨武之对于孩子未来的展望,另一方面则是他确实发现了杨振宁的天赋。

亦是这一期间,杨武之发现了杨振宁在数学上极其敏感,而他本身便是一位数学教育家,在为之感到振奋惊讶的同时,他并没有开始对于杨振宁数学上的过度培养,而是依旧让他保持着全方面发展的态度。

毕竟,彼时的杨振宁尚且只是读初中。相信不少人清楚“拔苗助长”的道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亦是同样适用。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在他早早展现出关于某一方面的兴趣以及天赋之时,往往父母会让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发展,成为其中佼佼者。

但是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两种结果,首先则是孩子对于这一领域的兴趣随着日以继夜的接触愈发纯属是必然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尚且不如成年人坚定,因而要么会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亦或者半道夭折。

没有人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思想萌芽的孩子而言,某些过多的束缚无异于扼杀。

而杨武之此举便是这个道理,任由杨振宁独立自主发展,从旁加以“助力”即可,否则在大人的要求之下,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请,许多孩子出于叛逆心理等因素,极其容易厌倦。

而除此之外,杨武之在发现他的天赋之后,做出了另一举动。他先后两度请人教授杨振宁

《孟子》

众所周知,现如今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量产的机器”,而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经髓关于教育则是以育人为主。

作为近代教育家,杨武之显然是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新,因而在培养杨振宁的天赋之时,同样没有忽略对于他人格的塑造。

而杨振宁亦是没有让他失望,除却当时加入美国国籍之外,这件事请成为了两父子之间的毕生隔阂,亦是杨振宁一生的遗憾。正是经由一系列的培养与呵护,方才造就了杨振宁的璀璨未来与成就。

因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首先切记不可“拔苗助长”,在加以约束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完全扼杀了孩子的天新,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灵魂是“缺失”的。其次,从杨振宁的教育经历来看,提倡中国传统思想是必要的,唯有此举可以解决中国当代的教育缺失。

  • 上一篇:河南:女儿在学校生病,急哭外出干活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