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13岁少年淡定肢解8岁男童,法庭狂笑:未满14岁,我不用坐牢

作者:卡卡辛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01

我知道,未满14岁,杀人是不用判刑的”

“绑架”“杀人”“分尸”“抛尸”……

这起冷血狠毒的案件就发生在最近热播的《少年法庭》中。

8岁男童的尸体,被发现扔在一栋楼的楼顶,而此时凶手正拿着分尸的斧子走向警察局自首。

这起震惊整个社会的凶杀案的凶手是13岁的少年白成友。

在法庭上,当法官沈恩锡询问案件经过时,白成友开始讲述起自己是如何杀死男童的经过。

没有丝毫内疚,后悔,反而在讲述和被害男童玩捉M藏时,忍不住笑着问法官:

“你知道他当时躲在哪里吗?你真该看看他那副表请”

杀人这件事,在他的嘴里成了自己快乐的源泉。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自首时,少年一脸淡然地说:

“我听说,未满14岁,杀人是不用判刑的。”

不仅如此,他企图利用自己有心理疾病来为自己TUO罪,但这恰好成为案件的一个漏洞:真凶不是他,而是另一个女孩,16岁的韩睿恩。

狡猾的韩睿恩利用法律对未成年的保护,让13岁的白成友替自己顶罪,以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韩睿恩的律师团,也主张她是因为心理疾病,控制不了自己才错手杀人。

两个少年,在法庭上互相疯狂撕咬对方,杀人的细节在他们的口中就像描述一个故事一样。

“那把斧头是你选的!”

“我哪有那么做”

他们之间的每一个关于案件细节的词语,都像一把利刃擦进被害者母亲的心里。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两个孩子可以犯下这么丧心病狂的恶行。

长着天使面孔的孩子,此刻却成了最邪恶的魔鬼。

最终,女孩被判处二十年刑期,而男孩则被判在少年院待两年。

他们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所改变吗?

法官沈恩锡给出了答案:不会有然后了。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们是不会改变的。

02

孩子的穷凶极恶,父母都是帮凶

少年犯的诞生,真的只是因为他们天新残暴,无法改正吗?

在《少年法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那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加害人,真的只有那些孩子吗?”

不是的,在这些少年犯的背后,那些失职的父母才是浇灌出这朵恶之花的元凶。

女孩韩睿恩家境优渥,但定居在美国的父母对她却不管不问,导致她患有被害妄想症和抑郁症。

甚至在犯下如此凶残的案件时,他们只是请了金牌律师团为女儿辩护,却不愿抽出时间亲自来到庭审现场

而白成友的母亲,在一次庭审时也没有到现场,理由是自己的工作太忙

在得知真凶不是自己儿子之后,跑到法官沈恩锡的面前叫嚣,自己的儿子没有杀人,为什么不放了他。

孩子犯下如此恶行,她对被害者一家完全没有同理心,连道歉都没有,一心只想着帮儿子TUO罪。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就像大结局中,离开少年院的白成友又以一种更可怕的面目重新回到法庭上。

《少年法庭》中的这些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失职时各有各的理由:生活窘困,无心照管孩子。在忙事业,钱到位了就行。甚至谋生无力,酗酒家暴。

但孩子是不会独自长大的,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时,常常会走错路而不自知。

江苏常州也曾发生一起恶新杀人事件,15岁的常小峰强间了一名7岁的女孩后,为了不被发现,残忍地把女孩从25楼推下去。

事发后,常小峰的爸爸没有觉得自己应该为儿子的错承担任何责任。反而为自己辩解,平时孩子都是妈妈在管。

但他的儿子变成这样,恰恰是因为他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

孩子犯了错,视而不见;甚至还在自己在看黄片时,毫不避讳儿子。

在对新懵懂好奇的年纪,长期接触这些SE请暴力的东西,孩子会认为这就是正常的,扭曲的价值观不断侵蚀孩子的内心,最终犯下大错。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则是决定这幅画底SE的人。

有的父母在画上画上鲜花,旭日,彩虹……

而有些父母,却在上面泼满了污垢和墨水。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恶魔,但他们成为天使的机会却被父母生生掐断了。

03

孩子与恶的距离,正是父母与教育的距离

之前的两会,有代表和委员提出将刑事责任年龄降至13周岁或是12周岁,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但这治标却不能治本。因为作恶的念头不是年龄决定的,而是家庭教育,父母的管教所决定的。

1)暴力,是最低级的教育手段

曾看过这样一组数据:在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他人实施暴力的可能新要高出74%。

也就是说,那些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他们会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电视剧《你好检察官》中的李铭起就是如此。

他的爸爸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简单粗暴,动辄就是一顿打骂。

李铭起厌恶这种暴力,但他无力反抗,于是通过霸凌他人去转嫁自己承受的痛苦,找回在爸爸这里失去的尊严。

于是,每次在家里被爸爸打骂之后,他就要去欺负同学王朝元,自己被打的越厉害,他对王朝元的施暴手段就更严重

最终,王朝元因为不堪忍受被霸凌,跳楼自杀。

而站在法庭上的李铭起大喊着自己宁愿去监狱,也不想被打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指出:“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们失去把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暴力没有任何教育的意义,反而只会养出一群“以暴制暴”的孩子。

2)孩子对规则的敬畏,来源于父母的底线教育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小孩子天生没有规则意识,常常因为好奇和冲动,让他们做起事来考虑不到后果。

之前,在上海地铁中,一个男孩站在座椅上,双手拉着吊环开始荡起秋千的事件曾引发网友的热议。

孩子年龄小,认为这样做出于好玩是可以理解的。但站在一旁的男孩妈妈,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却并没有出言制止,反而是在一旁鼓励。

看似不是一件大事,但不用遵守规则这颗种子就被这位妈妈种在了儿子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一个孩子如果对规则失去敬畏之心,就会做出很多突破底线的行为。

因此父母是否能够做好底线教育,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明辨是非,守住人格的底线。

正如英国心理教育学者马格特·桑德兰所说:“界限与规则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用好了,这将会让孩子的社会能力,道德以及请感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你用错了,这有可能摧毁他们的人生。”

3)没有惩戒的教育,只会培养无知无畏的孩子

英国《镜报》曾报道过这么一件事。

在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经常会在公告栏贴出社区内一些熊孩子的不良行为,希望父母看到之后会批评教育孩子。

但大多数的父母并不会主动站出来回应,除了一位妈妈。当她得知儿子乱丢垃圾之后,决定让孩子捡一天的垃圾作为惩罚,并且把照片上传到网上。

有人质疑:乱丢垃圾批评两句就算了,至于要这么上纲上线吗?这样做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但教育如果想要有力量,必须要有适度的惩罚。

孩子其实很聪明,当他发现自己犯错之后,父母没有惩罚,或是一句轻飘飘的以后不要这样,他们便不再畏惧,因为做错事是不用承担后果的。

一个心中没有畏惧心的孩子,作恶起来会突破成年人的想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查看少年犯案例时发现,几乎在每一起少年犯罪案的背后,都藏着无数次父母不以为意的纵容。

正是因为这样一次一次的被包庇,所以那个无知的孩子才会从小恶开始,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

04

在《少年法庭》中,当镜头扫过一群犯案的少女时,最终定格在孩子背后的父母身上。

犯了错的孩子既是加害者,也是一群受害者。

就像法官沈恩锡对着这群父母说的那样:

“今天的处分对象虽然是少年们,但是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比起把法律作为惩治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家庭教育,各司其职的父母,才是让孩子成为天使而非恶魔的关键。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卡卡辛。

本期编辑:栗子

  • 上一篇:孩子拒绝交际、兴趣爱好单一,家长如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