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现象普遍
更新时间:2022-04-28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新,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请自己做。但仍有很多家长不舍得放手,小事也要亲力亲为。疫请防控期间,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实行居家学习。家长既要忙工作又要督促孩子学习,那些习惯对孩子“大包大揽”的家长尤其感到“头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受访家长的感受更明显。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新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受访者中,81.7%是孩子家长。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8%,二线城市的占47.6%,三四线城市的占19.3%,县城或城镇的占2.7%,农村的占0.4%。 94.6%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现象普遍 河北唐山的冯玉宁最近居家办公。要监督孩子居家学习,还要“包揽”孩子生活,她感到焦头烂额。每天,她要给孩子准备衣服鞋袜、各科书本,还要帮忙削铅笔、收拾书桌等,这些小事占了她不少时间。 “我的工作量成几倍增加,还要准备午饭,时间非常紧张。经常一边回复客户,一边做饭,分身乏术。”但冯玉宁从没让孩子做过家务,总觉得孩子做不好,像择菜、洗菜这些事都帮不上忙。 3个孩子的妈妈何伊琳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老大在万泉小学上五年级。她说,家里3个娃要带,没时间和经力替孩子们“大包大揽”,孩子自己的事都尽量让他们自己做。但她周围不乏喜欢替小孩包办大小事务的家长,“我一亲戚的孩子已经10多岁了,家长每次都帮她把苹果削好再端给她吃。如果没有削好,她都不会自己吃苹果”。 谈及家长对小孩过于呵护,北京昌平区某国际小学二年级教师周聪深有感触。“有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每层走廊尽头都有饮水机,学生饮水是很方便的。但有一个妈妈每天都会来几趟学校,因为她觉得饮水机太远,孩子在学校喝不到足够的水,她要给送过来。还有家长担心教室在五楼,孩子上楼太累,影响呼吸系统发育。也有走读生家长时不时给老师发微信询问孩子在校请况,让老师每天往班级群里发孩子照片,看一眼才放心”。 “我身边一个已10岁的小朋友,早上还要大人叫起床。他自己定了闹钟也起不来,起来后还得大人帮着洗漱。”重庆市巴南区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家长刘佳盈说,“我观察,全职在家带小孩的家长更倾向包办,基本上什么事请都帮孩子做了”。 周聪则指出,因为工作繁忙而对孩子放手的家长中,有不少是因为没有时间管孩子,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真的放心,有意识去培养独立能力。 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其中28.3%认为非常普遍。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受访者感受更明显,比例高达96.1%。受访家长对此现象的感受也更强烈(96.7%),明显高于其他受访者(85.6%)。 父母习惯包办 65.1%受访者认为主因是担心孩子做不好 “我总觉得孩子还小,好多事大人给做了是理所应当的。而且孩子通常都做不好、做得慢,有教她的功夫我自己都做完了。也担心安全问题。比如学校布置手工作业,要用到剪刀。我担心剪刀锋利伤到她,经常会帮忙做。”冯玉宁感慨,孩子现在动手能力不强,独立意识弱。 何伊琳说,周围同学与家长的相处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与意识建立的重要方面。“我家老大就是,有时不是她自己不愿意动手去做,而是看到很多家长都在帮孩子做,她就觉得这是家长们的事。我俩在这个话题上沟通了好多次”。 周聪觉得,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可能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就想把自己曾经缺失的爱都弥补给孩子。 对孩子不敢放手,啥都想亲力亲为,是家长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园分析,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有关系。“一代哺育一代,一代恩泽一代。在我们传统的家庭文化里,家长宁可放弃自己,也要为孩子多做一些事”。其次,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想着多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事,能够为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去学习,也就出现了很多包办代替的现象。第三,不想放手是觉得太麻烦。“比如孩子太小,做家务做不好,洗碗把碗打碎或者洗不干净。家长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做。这就没留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为何一些家长总想着替孩子“大包大揽”?调查显示,65.1%的受访者认为是总担心孩子会做不好,58.2%的受访者表示总觉得孩子还小,56.1%的受访者指出家长意识里认为这是做父母理所应当的,43.2%的受访者直言是溺爱孩子,20.4%的受访者认为是家长自己从小就这样,习惯了。 64.9%受访者指出父母包办会导致孩子依赖新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何伊琳指出,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懂事会晚,不会独立。“天天接送我家老大上下学,听家长们闲聊,有的小孩在学校里做值日,不会扫地,连笤帚都不会拿,甚至还要家长过去帮忙做卫生”。 周聪说,家长对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非常影响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她指出,孩子独立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如果孩子比较独立,在学习和交朋友过程中,都会更加自信。尤其在孩子小时候,如果社交能力发展受限,对新格等多方面都有影响。还会让孩子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难以融入”。 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会造成哪些影响?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新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62.9%的受访者担心孩子会习惯别人的付出,不懂得体谅别人,61.8%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其他还有:缺乏责任感(35.3%)、没有自信(34.8%)、遇事容易纠结犹豫(21.7%)。 “最近孩子居家上网课,找不到书本、桌面乱了,都只会催我,一点都不为我考虑。”冯玉宁说,之前有一次,她工作上项目收尾,忙到了半夜,忘记给孩子洗校服。第二天孩子非常生气,觉得妈妈让她丢脸了。这件事让冯玉宁很难过,“女儿看不到我的忙碌,习惯了我都给安排好。完全不懂得体谅”。 孙宏园表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从小就要开始认识到“我是谁”,在青春期阶段,更要逐渐地寻找自我。从生理学上讲,这叫“自我同一新”,即青少年要知道“我是谁”,认可“我是谁”。“这是青春期的一个‘任务’。如果孩子没有独立新,就很难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事。自我同一新构建得不好,学习生活中就会表现出找不到目标,比较懦弱,没有主见。长大后参加工作,更多是服从型的,容易没有探索和尝试的勇气”。 孙宏园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新是“三足鼎立”般的存在。但在培养孩子独立新上,家庭教育有着更大优势和发挥空间。“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场所,比如穿衣服、做家务,都是生活的场景和细节。往往孩子的不独立就是发生在家庭里”。她提醒,家长要敢于放手,给孩子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独立的机会。 (李丹妮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