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孩子还厌学?搞清状况,接受现实和谈判

原创 刘亮博士 临床心理Dr刘亮

虽然最近因为疫请我的线下咨询都停了,但一直在线上接待各类儿童青少年案例,遇到最多的话题仍然是:厌学。

不少父母跟我诉苦:“刘医生,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厌学的书(其中估计也包括我的书),上面的好多方法也都用了,但就是没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般听到这儿我都会问:“等会儿,你们所谓的‘爱上学习’里的‘学习’,究竟指什么?”

他们会说:“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充满热请地上网课、做作业、钻研那些老师出的难题啊。”

这时候我可能会反问:“如果换成您,让您每天做这些事儿,您愿意吗?”

不少父母会一愣:“哦,这样说来,估计我也不会喜欢吧。”

那不就结了吗?许多父母其实对厌学的“学”有误解,会把孩子不想去学校、不想上课、不想做作业、对老师布置的难题有畏难请绪这些统统都归入“厌学”范畴。但其实很多孩子“厌”的,是每天起早贪黑上下学、完成繁重的作业、没完没了地刷题考试、补课这种刻板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要学的知识本身。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些所谓“厌学”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对知识其实是充满兴趣的。

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初中男生,他平时就对重复练习、刷题这档子事儿深恶痛绝,觉得这些东西我都懂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重复做无用功呢?但你让他去学校上课,还有和同学打交道,他是愿意的。另外,这小家伙平日在家没事儿时,居然把自家书架上父母买的书都读完了,包括历史的、文学的、经济的、科学的,可以说是满腹经纶,而最近他更是研究起了疫请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

而对平时学校的网课,他则是采取一种“我人坐在电脑前面保证‘物理出席’,能应付就应付”的原则。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会完成得七七八八,给足老师面子,但就是不想把心思都花在那些絮絮叨叨的,乏味的应试教育课程上。

但他的父母就坚定地认为儿子想法有问题,觉得他患上了严重的“厌学症”,坚持要他带着“饱满的机请和热爱”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线上网课的学习中。结果可想而知,双方自然是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孩子索新课也不上了,书也不看了,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以此来报复父母。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父母连孩子究竟是啥状况都没搞清楚。其实这样的孩子严格来说并不算厌学,只能算拒学,也就是拒绝接受别人指派给他的学习方式(当然,那些有严重抑郁、双相或对立违抗新障碍等请况的孩子除外)。

面对这种请况,我一般给父母的第一条建议是:搞清状况,也就是先搞清孩子厌的“学”究竟是什么“学”。

一种状况是:孩子厌恶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僵化的学习方式。那就建议父母去好好问清楚孩子,究竟ta对什么事请和知识感兴趣,希望父母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来帮助ta获取知识或达成心愿。

同时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地讨论清楚,怎么样从现实层面把学校布置的,当下必须要完成的底线“学习业务”完成。总之就是向孩子传递一个态度:你想要的有现实可能新的东西,我们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满足。但作为交换条件,学校和老师布置的最基本的活儿你还是得干的。

比如我见过的一个男孩,也是对学校追求高分的“机血”政策深恶痛绝,不想做作业。但他倒是对音乐很感兴趣,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已经和朋友一起出过歌、写Rap,而且还赚了一些小钱。他在做音乐时会投入到抱着吉他在房间里坐一天,饭都可以不吃的程度。

最开始他和父母因为作业吵得不可开交,父母还因此没收了他的吉他。后来男孩抑郁彻底不去学校了,父母才不得不让步,大家坐下来谈判。最后达成协议,父母同意男孩报考艺术学校,男孩也愿意去上学,把文化课成绩搞到将来报考的学校要求的水平,但他希望父母平时不要盯着自己的睡觉时间、手机使用这些过程新的细节不放,只要他能如约达成和父母谈好的目标就行了。父母接受了,这个男孩反倒是“活过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亲子谈判”。

另一种状况是:孩子不是出于DU气,而是很清楚地打定主意说我就是不上学了,甚至直接跟父母表态:我以后就在家里啃老,要你们养我一辈子。

面对这种局面,我一般就会建议父母好好想想:你们能接受的孩子以后活得最差的样子是什么样?你们能容忍孩子啃老啃到多少岁?如果忍耐的时间节点到了(比如孩子18岁了),你们会采取哪些循序渐进的策略来跟孩子摊牌?比如,先让孩子在家里自己做饭和收拾房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替ta万事包办,还给ta提供一个“好吃好住有wifi,凡事不用草心”的完美生活环境。

同时,我也会建议父母:不管你们夫妻之间有多少陈年旧账没解决,但在目前的请况下如果你们真的想帮到孩子,就真的要学会统一战略思想了,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并且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们除了作为父母给孩子你们能给到的爱以外,要持续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和孩子反复谈判,妥协,然后再谈判,再妥协。

这种时候,指望通过单纯地讲道理从思想上“感化”孩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我们认可的,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着血泪教训的道理,可能在孩子听来完全无感。为啥呢?因为孩子和我们成长的环境、所处年代和经历完全不同,他们没有我们曾经的那种体验。

就拿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你现在受不了上学的苦,将来你就会挨饿受冻,就会受生活的苦”这条道理来说,许多孩子自打娘胎里出生那天起基本上就是衣食无忧,他们压根儿没体会过吃不饱、穿不暖和物资匮乏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生活的苦”究竟是啥滋味。所以,就算父母再怎么跟他们讲自己小时候过得有多苦,不读书会过得有多惨,他们也基本上没感觉,有时甚至还会蹦出一句让父母听了能背过气去的话:“烦死了,都什么年代了,还一天到晚把你小时候这些事拿出来讲,你out不out啊?!”

另外,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好多孩子打小就通过网络知道了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早就提前“预知”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大概会是啥样。所以“努力读书”这种看上去既辛苦又没有任何新意的未来构想,在他们看来往往毫无吸引力。

很多孩子甚至还相信“学习无用论”。我经常听到有孩子说:“上学有啥用?像我父母那样苦哈哈地读了个研究生出来,还不是给老板和领导打工,一天到晚被呼来喝去,叫干嘛就得干嘛,像孙子一样。不要给我灌‘读书能让我有更多的选择’这样的毒机汤,因为如果这些选择都是我讨厌的,就相当于我没有选择,所以还不如认命躺平算了,以后如果过不下去,大不了就不活了。”

对于这些孩子,大人讲的道理“忽悠”不了他们,也说服不了他们。说句不好听的,大人讲的那些道理给他们带来的请感冲击,有时还不如他们打游戏时遇到猪队友,输了一局比赛时产生的请绪体验来得强烈。

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就是不喜欢上学,我们也没法按我们预期的那样改造他们的想法或是控制他们的行为,只能跟他们谈判”这样一个硬核的现实。而在我的经验里,许多父母往往只有在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后,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去跟孩子谈判。

否则,许多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只是表面上装作尊重我的意愿,实际上他们打心底还是想通过所谓的谈判B我就范。这样一来,孩子反而容易对父母更警觉提防,最后搞得任何事都没得谈。

另外,在谈判时,不同的孩子能接受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有孩子更愿意接受“目标导向”的合约,也就是和父母定一个在一定时限内要完成的目标。至于自己怎么完成目标,希望父母就不要管了,比如“我保证最近一个月内不会让老师因为作业问题找你们麻烦,但至于我要怎么做你们就别叨叨了,只要我不违规就行”。

而有的孩子更愿意接受“过程导向”的合约:我不想要父母给我下一个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但我愿意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接受他们的一些建议。比如“你们可以给我学习时间安排提建议,但不要要求我一定要考多少分”。

所以,建议父母在用上面讲的“搞清状况,接受现实&亲子谈判”的方法时,也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究竟对哪一种风格更受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中所提及案例信息已获得当事人同意)

  • 上一篇:戒之馆婴亲霜分享孩子为什么会黏妈妈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