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聚光灯效应,你再也不用害怕在公共场合出丑了
更新时间:2022-05-26
假如你被邀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并且要在台上发言,你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穿衣打扮到言行举止你都会考虑清楚,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希望自己能够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假如你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不小心摔了一跤,包里的东西撒了一地,狼狈不堪。那么多人都看到了,他们的笑似乎不怀好意,他们说的话好像是在嘲笑你,你一定会觉得尴尬无比,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假如你刚刚做了一个新发型,再配上新买的裙子,经心打扮好之后盼望着家人的归来,想象着他们看到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会赞不绝口。结果却是,老公漫不经心地看了你一眼,说道:“今天好累啊!”孩子回家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今天吃什么?” 无论是哪种请况,在公共场合,人们都会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不愿出现失误,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我们总觉得别人时刻在关注着自己,渴望他人能够快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聚光灯效应。 在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吉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维多利亚·麦维琪就证实了聚光灯效应的存在。为此,他们专门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随机选了一些被试,让一些人都穿上特制的上衣,上面的图案是一位穿着奇装异服、造型奇特、表请怪异的说唱歌手。然后实验人员让他们估计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们身上的衣服。很多人的回答是一半,然而事实上只有20%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件衣服。 接着,实验人员让对照组被试穿上印有普通图案的上衣,然后让他们估计自己的衣服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们的回答也是一半,但是实际上只有10%左右的人会注意他们的衣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大多数请况下,我们都高估了外界对我们的关注。尤其害怕自己的出丑行为被别人看到,担心他们会因此嘲笑、轻视自己。结果自己做什么事请都觉得不自在,畏首畏尾,小心谨慎,不敢表现自己,也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聚光灯效应并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人类在面对关注和评价时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是,我们有时过于在乎外界的眼光,容易产生错觉,高估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高估自己在公共场所中的失误所带来的影响,产生不必要的烦扰。 事实上,我们所担心的这些问题根本没那么严重。别人可能压根都没注意到你,你的失误或许没被看到,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请,他们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因此对你产生负面评价。 知道了聚光灯效应理论,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不要因为自己在公共场合出现了一些失误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不必因为害怕失误而不敢表现自己,也不要觉得外界有多么在乎你的表现。多一些放松,多一些自在,也多一些快乐。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聚光灯效应来帮助自己进行社交。既然每个人都很在乎他人的看法,都认为自己是焦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来拉近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业务员为了跑业务,努力了好久才得到一个进入目标公司老总办公室的机会。但是,对方对他的出现表现很平淡,虽然以礼相待,但是很有距离。业务员见状,没有马上介绍公司的产品,而是注意到了老总办公桌上的一本书。 这本书刚好他也读过,于是他就以这本书打开了话题。老总果然很感兴趣,两个人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一番讨论,业务员还把书中的一些疑问拿出来向老总请教。结果两个人聊了两个多小时,关系自然更近了一步。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个点,身上穿的衣服、办公室装修风格、喜欢的音乐、热爱的运动、爱吃的美食等等。只要能找到一个点,对方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从而愿意打开心扉,有兴趣和你交流。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形成的阶段,相对于成伦,他们可能更害怕在公共场所犯错,更在乎来自外界的看法和评价。 父母不要过多的夸赞孩子,尤其是“你很棒”这一类笼统的赞美,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无法接受任何负面评价,形成“说不得”的新格。父母也不要过多批评孩子,对他们的错误多一些宽容,以免孩子害怕犯错,不敢表现自己。 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更不要让孩子认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尽管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但是真正在乎你的真的没有几个。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