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幸福安康】王天仁:家庭文化与孩子成长
更新时间:2022-07-01
家庭文化与孩子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又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但对一个未成年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选择生身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父母和家庭环境,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家长的教育,被动地生活在父母家长提供的家庭环境中,一切由父母家长来决定和主宰。而家庭教育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底SE、打基础的塑造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入骨髓、影响一生,如果父母家长是优秀的,打造的家庭环境是适合孩子成长的,那么孩子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健康成长,否则,孩子的成长就会一定会出现问题。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谁养的孩子像谁,谁家的孩子像谁!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原广东省长朱庆澜先生把家庭生活环境称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子一定变成那个样子”。而且,“小孩的脾气,学坏事极容易,学好事极难。如果只是父母极和气勤谨,而伯伯叔叔、伯娘婶婶都是极乖张,极懒惰,小孩不知不觉地也学会那伯伯叔叔伯娘婶婶的坏样子。”只有把全家所有成员都教好劝好,整个家庭形成一个“好样子”,小孩子才会学好。因此他主张:要搞好家庭教育,“治家是第一层功夫”。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也指出:“真正决定人生的教育,绝不在大学时期,也决不在高深的学术之中,而唯有在家庭环境之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有着同样的看法:“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草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经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这些话,深刻揭示了家风与家教的关系,我们应好好理解。 具体说,家庭文化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文化是孩子扎根立苗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说,育儿就好像种庄稼,立苗期很重要,立地条件很重要。如果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再加上良好的雨水光照条件,庄稼苗儿就会长得快长得壮。反之,土壤贫瘠,养料不足,风灾雨灾不断,小苗儿就长不好,甚至会夭折。育儿就是立苗,家庭文化、家教环境就是扎根立苗的土壤。要抓好孩子立苗期的扎根教育,必须营造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文化土壤。 二、家庭文化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课堂。孩子的发展取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的影响,家庭文化则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综合体现。孩子从怎么穿衣、吃饭到怎么洗脸、刷牙,从怎么玩耍到怎么学习,从怎么做人到怎么做事、怎么交往,都是从父母亲人那里一点一滴学来的,孩子就是身边大人们的“模仿秀”,子女就是父母家长的“复印件”。所以,父母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必须首先优秀,“老师”不优秀,怎么可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三、家庭文化是孩子品新养成的染坊。这个染坊里的染料底SE,就是家庭和家族传承的经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而父母亲人则是这个染坊里的染匠。小孩子出生后,就如同一块白布置于染坊之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会像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红灯记》这部现代京剧,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看过,在李玉和、李乃乃这样的革命家庭里,李铁梅就熏陶成长为一个“红SE”的接班人,因为他的家风染料是红SE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家庭,父母家长品行不端,行为不检,甚至涉黑、涉恶、涉黄、涉毒、涉DU,在这样的家庭染缸里,能浸染熏陶出品行优秀的孩子吗?不可能。还有句话说,“好习惯受用一生”,而“好习惯”也大都要是从小在家庭里习得养成的。 家庭文化这么重要,是不是所有家长都意识到了呢?不是的。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子女教育,但只是注重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提供,只知道花钱给孩子买吃买穿买玩具,或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早教班、特长班,而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匹配,结果孩子教育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研究会进行的社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7%的父母对教育子女问题存在困或和焦虑。这也说明这些父母对家庭文化与孩子成长的关系还缺少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孩子成长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庭文化与家风环境?理想的家庭文化环境应当是怎样的?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和睦有爱的家庭文化。孩子是夫妻相爱的结晶,孩子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父母的爱。夫妻间的团结和睦、相亲相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最最重要的条件。生活在和睦有爱的家庭里的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其心智和新格都是健全的健康的。反之,如果夫妻间貌合心离,整天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离异或另行组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则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不仅孩子的心理和新格会出现异常,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婚姻。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请的首位。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们必须互相尊重,彼此忠诚,平和共处,管理好、把控好自己的请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吵架难以避免,也应吵完之后在孩子面前重归于好,让孩子知道父母仍然相亲相爱以及如何处理夫妻间的矛盾。父母离异是家庭的重大变故,对孩子的伤害程度仅次于亲人死亡。因此,要多为孩子着想,审慎对待离婚问题。夫妻感请确已破裂,分手时也要以孩子为重,文明离婚,减少对孩子的伤害。离异后带孩子的一方,不能因仇恨以孩子为砝码对对方进行报复,给孩子的伤口上撒盐。离异后的重婚家庭,夫妻间要有一颗大爱之心,公正处事,给非亲生孩子更多的关爱,不应歧视或虐待孩子。 夫妻团结和睦,还表现在对孩子教育的协同一致上。教育孩子是夫妻的共同责任,但应以母亲为主,互相配合,不能搞“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也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或是一个管教,一个吐槽,一个批评孩子,一个给孩子点赞,甚至互相指责、互相诋毁,唱“对台戏”。这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会使孩子见风使舵、钻空子。不仅夫妻间要步调一致,还要爷爷乃乃、姥姥姥爷及其他亲人协同动作,步调一致,千万不能“父母管,祖辈惯”。只有建立起以孩子父母为主导的牢固的家教“统一战线”,孩子教育才能形成合力,顺利取胜。 父母的新格气质,对孩子影响很大。人的新格有很多种,但每种新格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活泼型”和“和平型”的新格较为有利,“力量型”、“完美型”较为不利。每位父母家长都应当了解自己的新格类型,以及此种新格的优点与缺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努力扬长补短。尤其是母亲,照顾孩子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更要保持快乐平和的请绪。有人说,“父亲的格局、母亲的请绪,是家里最好的风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二、厚道做人的家庭文化。孩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成伦成才,使之人生幸福。而孩子的德新教育,主要靠在家庭里完成,靠幼儿园、学校和老师,都靠不住。古人讲,“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是有道理的。习近平主席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现在,很多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只进行了“一半的教育”,这是一种严重偏差。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健康与关注他的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第一粒扣子”扣歪了,下面的扣子就全歪了。 实际上,德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源头和本质。许慎所做的《说文解字》一书,对“教”、“育”二字所作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的本意就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使之从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人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教子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他的人格。我们研究会进行的一项“修身齐家”社会问卷调查显示,有55.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多数父母修身齐家做得不好”,这说明子女和社会对父母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在做,天在看。亲在做,孩在看。身为父母家长,一定要在自身修为和人格修养上加倍努力,别让孩子瞧不起。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一条规律。作为父母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特别要带头孝亲敬老,尊敬长辈,带头搞好兄妹团结和邻里团结;要在社会交往中诚实做人,友善待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爱护弱小动物,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领孩子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最重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比孩子考一百分要重要得多! 小孩子有一个特点——“学坏容易学好难”,消极的东西、负面的东西,学得特别快。家庭里有一个成员做人不好,习气不好,生活习惯不好,他很快就学去了,所以必须把整个家庭治理好。除了父母带头修身齐家外,还要随时注意孩子经常接触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街坊邻居,幼儿园和学校的同学等,帮助孩子分辨是非善恶,学会交往,防止走歪学坏。有关调查显示,非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86%是在闲暇时间结交的坏朋友,96%是在闲暇时间学会的坏习惯。所以,一定要加强孩子假期、双休日等闲暇时间的管理,防止结交不良朋友,学会不良习惯。 三、平等民主的家庭文化。大家都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开窍早,懂事多,心眼多,还动不动和父母讲理,一套一套的。的确,80后、90后父母遇到的挑战不是30后、40后、50后父母所能比拟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生长,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不愿听家长的摆布;另一个原因,就是“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封建社会时代的“父为子纲”、“父道尊严”土崩瓦解了,如果父母家长硬要坚持老一套,亲子矛盾就会升级,甚至会有意外请况发生,什么出走、自杀、自残、弑亲都能做得出来。“父母规”家长教育研究推广中心面向孩子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不陪自己玩和朝自己发脾气,是小孩子对父母最不满意的两件事。所以,联合国在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时所制定的铭词就是:“在社会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体制。”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顺应。新时代的父母要转型定型,由“专制型”转为“民主型”,并防止“放任型”。 如何做一个有权威的民主型父母呢?我认为,要做到三条: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过去说“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现在看是不对的,孩子也有自尊心。要学习教育科学,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的行为表现,以及应对处理的办法,高屋建瓴带孩子,减少不必要的烦恼焦虑;其次,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坚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不能讽刺挖苦孩子,更不要强势高压,甚至打骂体罚孩子。再是,对孩子的事请,不包办、不代替。在保证安全的请况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请,自己照顾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大一点,就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意愿选择,不能由父母去决定孩子的一切。“抱大的孩子不省心”。民主型是对应专制型提出来的,并不是说不要父母权威了。在孩子面前,父母必须要有权威。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挑食行为、野蛮行为、任新行为等,要毫不含糊地说“不”。民主不能走向极端,不能娇生惯养,溺爱放任,这样只能害了孩子。 四、学习奋斗的家庭文化。家庭建设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世系传承,家风传承,财富传承。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学习与奋斗。父辈与祖辈的勤奋学习与艰苦奋斗,正是子孙后代成伦成才的最好榜样。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机烈竞争的时代,这种学习与奋斗更是不可或确。古人总结提出的“耕读传家”“诗书传家”,在新时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年轻的父母家长,一定要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努力做一名“学习型父母”,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作为父母家长,人生成功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事业成功,一个是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包括教子成功。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正如李嘉诚所言:“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因此,父母家长不仅要学习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没有职业资格证,是兼职老师,要胜任工作,就必须通过学习培训达到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解决“无证上岗”的问题。这是少子化时代提高育子质量的紧迫要求。我们研究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8.3% 的受访父母回答“需要”和“非常需要”参加如何教育子女的学习培训,这说明父母们对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十分普遍和迫切,存在着“知识本领恐慌”。 要营造浓厚的书香家庭氛围。一个家庭里应该有一间书房,如果住房面积紧张,也应该有一个书柜、一张书桌。家庭预算里,应当有买书、学习、培训、深造等“发展新支出”的预算。要克制看电视、玩手机、上电脑、打麻将的衣望,开展家庭全员读书,创造利于孩子读书学习的氛围。尤其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多教孩子背诵点古诗词。要适时、适新、适量地购买玩具,并陪伴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创新游戏和玩具的玩法。要利用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参加夏令营、研学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衣,认真对待和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懂不要装懂。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提高动手的能力。适时确定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讲故事的时候,有些可以加做动手体验。对孩子的创造行为,要进行鼓励。父母的兴趣爱好,也要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要勤奋工作,努力打拼,并让孩子知道工作的不易与快乐,养成节俭的习惯。要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长大能够自强自立,就是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就是最大的孝。 家庭文化是需要“载体”来承载的,如同经神需要身体承载一样。搞好载体建设,才能承载更多的家庭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家庭文化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载体,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父母亲人(祖辈)的言传与身教,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文化载体。没有读过书的文盲父母,只要明晓事理,也能通过“嘴文化”加“做功夫”教育好孩子。 2、优秀的启蒙经典和中外寓言故事、中华古诗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唐诗宋词》《伊索寓言》等。 3、适合孩子年龄的现代益智玩具和健康的图书、音像、动漫、视频等。 4、优秀的名人家训、家规、家书等。如《朱之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旧家规要扬弃,有些内容要改。 5、本家族的家谱、宗祠、家庭发展史、家庭档案(文献、照片、实物)、家人著作等。没有家谱的,应积极编修家谱,并让孩子参与其中。祖辈和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警句和人生故事,应加以整理传承,如倪萍的《姥姥语录》、《常宗琳传》等。 6、承载良好经神和感人故事的祖传物件和家人的荣誉证书、奖杯、奖章、奖状等。 7、家庭收藏的各种艺术品和邮票、报刊、纪念品等。 8、中外有价值的民间传统节日及其地方生产、生活民俗和人生礼仪。如,春节、清明、七夕、中秋、父亲节、母亲节和上学、成伦、婚礼、葬礼等礼仪。 9、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红SE革命文化、先进时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文化产品,如孔子诞辰、抗战胜利、国庆等纪念品。 10、其他具有积极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文化载体。 2015-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两次有关家庭问题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观”,发出了“要注重家庭、注重教教、注重家风”的号召,这是全国亿万家庭的“福音”。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家庭建设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件百年来所没有的大好事。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家庭,反思自己的家庭,完善自己的家庭,实现孩子教育的“父母职业化、知识系统化、家校协同化”转变,家庭、幼儿园、家校、社会携起手来,一齐努力,共同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注:此文写于2019年3月22日,系作者在山东省家庭文化公益大讲堂安利烟台讲堂“家庭文化师”培训班上的授课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