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糟糕行为,不说“妈妈不喜欢你”而要说……
更新时间:2022-07-02
“我不喜欢你这种行为” 那天晚上,刚回到家,就听见爷爷在训斥小龙说:“你一天玩到没得玩的,把鞋子朝屋顶上扔。快过来,不许再扔了。” 听到爷爷的训斥,我还没作出反应,小龙就跑来我面前问道:“妈妈,你讨厌我这样的行为吗?” 我为之一愣,随即说:“不讨厌啊!你只是觉得自己能用脚把鞋子踢向屋顶很有趣,没想到你的脚有那么大的力气,对吧!” “妈妈,是的!我再玩几次就不玩了。”说完,小龙又一脚朝上踢去,拖鞋跟屋顶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随着又旋转着掉了下来。看到这一幕,小龙乐得哈哈大笑。 听着他的笑声,看着他调皮的模样,我没想到国庆节对他说的话产生了作用,更没有想到他竟然这么在意我喜不喜欢他,即便是某种行为。 国庆节期间,在舅舅家毫无节制地看动画片,回到家继续看,我很严肃地对他说:“妈妈非常不喜欢你一直一直看动画片的行为。” 听到我的话,他低着头,眼泪即将滑出眼眶。爸爸看他一副可怜样,赶紧带他去玩别的。后来,看动画片的行为确实有所收敛,而且每次想看动画片时,都会跑来征得同意。即使爸爸答应他了,他也要得到我的同意。 那时,我就知道我一句“妈妈非常不喜欢你一直一直看动画片的行为”开始对他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没想到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也非常庆幸自己对他说的是“我不喜欢你某一种行为”而不是“我不喜欢你”。 “不喜欢你的某种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你”。我相信很多妈妈都没有将这两句话区分开来,为了约束孩子的某种行为,我们说的更多的是“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他们也非常在意我们是不是真的喜欢他们,爱他们。 所以,当一句“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一旦说出口,就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杀伤力,不仅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还会让孩子对我们的爱产生怀疑,甚至为了获得妈妈的重新喜欢,不惜放弃自己的主观意识,最终形成讨好型人格。 我之所以有这么深的领悟,也源于自己曾经犯的一次错误。记得小龙两岁多时,那时的他特别热衷于将花盆里的泥土抹到桌子上、电视柜上玩。有一次,他把泥土弄得到处都是,还一个劲闹着要看动画片,我非常生气,TUO口而出:“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没想到,我这句话一说口,他立即安静了下来,并且跑去卫生间拿来抹布擦电视柜,一边擦,一边回过头来问我:“妈妈,我这样,你就喜欢我了吗?” 我突然一下眼泪来了,我走过去把他抱进怀里,盯着他的眼睛说:“对不起!宝贝,妈妈刚才说错话了,妈妈是不喜欢你闹着看动画片的行为。妈妈会永远永远喜欢你。” “哦,哦,妈妈又喜欢我了,妈妈又喜欢我了!”他一下子挣TUO我的怀抱,在客厅里跑了起来。 从那一刻开始,在需要约束他的行为时,我都会明确表示“我不喜欢你这种行为”而不是“我不喜欢你”。当然,在这之前,他的行为只要不违背原则、没有危险新,我都尽量顺从他的意愿,让他尽请地玩。对那些违背原则,有危险新的行为,我都会明确表示“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可能也是因为我很少说他,给了他很大的自由空间,所以,当我严肃而又认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就引起了重视,学会了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所以,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在约束孩子的行为时,尽量表达“我不喜欢你这种行为”而不是“我不喜欢你”。只有当你正确表达,你的话语才能真正起到约束孩子行为的效果。否则,不仅不能约束孩子的行为,还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爱产生质疑,从而影响新格发展。 支持龙老师原创请在文末点赞,欢迎留言分享 如何面对“丧偶式婚姻”? 在人生的道路上 如何做到“夫妻同心、其力断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