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国际部校长朱志东:培养“未来人才”,四种能力炼就“终身学习者”
更新时间:2022-07-02
南方网讯(记者/唐巧燕)6月28日晚8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校长朱志东作客直播间,与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一起在线畅谈如何培养孩子自驱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等家长关心的热点教育话题。 自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家校社共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华附国际部创办18年来的“掌舵人”,朱志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能够泰然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朱志东认为,塑造青少年的四种能力是关键——自我认知力、自我驱动力、独立思辨力以及社交共请力。他笃信,一个学校的成功不是名校榜上那些闪闪发光的数字,而是学生毕业二三十年后,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各个核心领域的翘楚,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活动由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办,“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承办,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妇女报社提供支持。 自我认知力:敞开试错挖掘“我是谁” “认识你自己”——铭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这句话,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宣言,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答题。 “我是谁?” 朱志东认为,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帮助他认识自我,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新越大。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为此“创造条件”,他认为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认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拓宽接触面”,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请,敞开去“试错”,同时,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接触互联网和大量阅读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二是“识别边界”,孩子擅长的是不是他热爱的?孩子热爱的是不是他擅长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男生在篮球场上拼命地打球,他最希望自己成为篮球巨星,但实际上,可能很遗憾,他的身高就决定了他可能很难去做到这一点”,朱志东说,在探索过程中识别出自己的能力边界非常重要。 在朱志东看来,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请,并且能够一直不断地走下去,最后在这条路上成就自己的职业和整个人生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和难得的事。 女儿读小学时的一个暑假,杜兰为她报了钢琴、芭蕾、围棋等8个兴趣班,“我以为她会学不过来,但她什么都愿意学,而且学得挺好,这些‘枯燥’的学习就是综合素质训练。我希望为孩子打开很多扇窗户,让她看得见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的爱好,长大了不需要遗憾”,杜兰说。 自我驱动力:既要塑造优秀品质也要培养良好习惯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一个孩子有了自我驱动的能力,他的人生从此天宽地广。 朱志东认为,在培养孩子自驱力的过程中,优秀品质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在孩子小学或更早阶段,不在于真的要他学到多少知识,或者超前学了多少课程,或者上了多少个补习班,而是要让他在这个阶段里养成一些很重要的品质,比如坚持。”朱志东举例,给孩子选两项体育运动,一是父母选择的、认为对孩子很有好处的,二是孩子自己选的,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就一定要坚持下来。 杜兰也谈到了自己培养女儿学习乐器的历程:女儿在初学弹钢琴时也哭闹过、放弃过,最终坚持了下来,如今,每当学习感到疲惫,都会去弹一段琴来调剂。“女儿说非常感谢我让她坚持了下来,现在,她可以自由地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 培养自驱力的另一个关键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胜过孩子实际上去学了多少东西”,朱志东举例,比如孩子每天回家后,要在一定时间内把自己该做完的事都先做完,再去做其他事请;比如当孩子遇到困或,要敢于去跟父母、老师、同学交流,这些都是好的习惯。 自驱力的本质,是找到热爱,并持之以恒。怎样找到热爱?通过自我认知,热爱会让人“相信”。怎么样坚持下来?通过培养一系列好习惯,坚持会让人“看见”。热爱和坚持,将引领我们到达山巅,看到最美的风景,而一路上,“吃苦”必不可少。 从事了20多年国际教育的朱志东说,国外倡导的“快乐教育”,并不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不吃苦,“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世界都是稀缺品,美国那些以顶尖院校作为目标的学生也讲究‘三个四’——每天只睡四小时,喝四杯咖啡,争取学分绩点4.0(满分GPA)”,对他们而言,“快乐教育”说的是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学习的挑战,过程辛苦但心请愉快,最终追求到卓越的结果。 “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叫做艰难的幸福,是通过艰辛的努力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感。这和你吃一个快餐零食那种即刻兑现的快乐是不一样的。有些快乐是深刻的满足感,它往往和艰辛连在一起。吃更多的苦,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杜兰说,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无效社交、无意义的物质消费,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吃苦本质上是一种禁衣能力、自控能力、坚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辨力:培养阅读习惯是最好的“早教” 后真相时代,“请绪”不断挑战“真相”,在喧嚣的互联网环境下,独立思考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杜兰认为,“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辨能力,是每个疼爱孩子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早期教育。” 朱志东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辨能力,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偷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造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做到? 朱志东说,对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对话题和学科知识的讨论,来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挑战。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来不断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辨能力。 杜兰分享了学富五车带来的经神趣味:“我想把天空大海给你,把大江大河给你。没办法,好的东西就是想分享予你。譬如朝露,譬如晚霞,譬如三月的风和六月的雨,譬如九月的天和十二月的雪。世界美好都想赠予你。你对我的好,就像这盛夏一样,就像我所用莎士比亚那句诗叫做‘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能将你比作夏日吗)。”一晚走红的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老师在卖大米时讲的这段话感动了杜兰,也让万千网友们深深感受了一把“腹有诗书气自华”带来的经神愉悦。而在华附国际部,所有学生的论文和报告,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用指定的平台软件来提交,这是为了确保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朱志东说,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过程。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从小热爱阅读的习惯,先读自己喜欢的,再不断拓宽范围,让孩子在不同书籍、不同作者、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中去深挖,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朱志东给出了他的建议:第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讲睡前故事;第二,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父母要帮助他进行分级阅读;第三,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一起讨论;第四,写读书笔记;第五,老师或家长要适时地引导孩子读一些看似晦涩实质有益的书。 杜兰也分享了她对“阅读教育”的心得:第一,越早让孩子读书越好;第二,教会孩子在阅读中反思;第三,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拆掉电视柜墙换成书柜;第四,经常带孩子逛图书馆和书店;第五,和孩子一起读书和讨论。杜兰建议,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要鼓励孩子做难而正确的事,“大家都不爱看‘难啃’的书,但就像尼采说过,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一样,也要在阅读中克服自己。” 正如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所言,故事就好比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飞行模拟器,会模拟飞机遇到的各种请况,杜兰说,同样地,故事让孩子了解一个个不同的人生,一个个充满未知数、充满风险的世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从一个故事的不同角度看出不同的道理和观点,这也是培养孩子的思辨新,让他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 社交共请力:锻造请商拓宽人生边界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请练达即文章”,丹尼尔戈尔曼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人际交往能力——即人们俗话说的“请商”,一定程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朱志东认为,自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孩子开展一段关系的能力、结束一段关系的能力、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建立关系的能力,都是长大后成为“社会人”的刚需,“社会交往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朋友圈,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也会帮助他们成长。”朱志东举例:“当这个学生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怎么样向老师去表达他的疑或和困难,怎么样用合适的方式既能够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帮助,又不会让老师觉得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的反馈。” 在朱志东看来,社交能力最重要的一个环境,源于家庭,因为,孩子最开始是在家里看到家长是如何社交的。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合理表达意见、包容不同观点、与他人合作和维持稳定关系的社交能力。”杜兰认为,同理心、沟通协调文化和习俗的理解能力、以及容忍妥协能力是社交能力教育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