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真诚建议:西安下一个核酸贴纸,一定要选他!

最近,西安的核酸贴纸彻底火了,从“清零四宝”到“汉唐天团”一个比一个受宠,为了集齐贴纸,很多“起床困难症患者”都火速“康复”了。

4月15日的“霍去病”贴纸尤其受欢迎,毕竟“去病”这个名字就是好兆头,谁不想让疫请赶紧消散,无忧无虑、无病无灾呢?

西安的历史足够厚重,仅秦汉唐三朝就有无数在史书上留下过光辉印记的名人,如果“去病”不能“起效”的话,可能要请出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汉宣帝出场了。

汉宣帝:没错,正是朕!

汉宣帝,名刘洵,又名刘病已,病已是“病愈”的意思。和“去病”相比,“病已”不但来头更大,兆头也不差。

而且和“开挂”的霍去病一生相比,汉宣帝的一生更为传奇和波澜壮阔,简直将“低开高走、一步登天”诠释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就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位传奇皇帝的一生。

友请提示:本文不是严肃史料,介意勿看,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1

公元前74年9月某天,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到长安少年刘病已头上,原本默默无闻的他突然被一众大臣迎入皇宫“推”上了皇位。

估计刘病已坐在皇位上还在纳闷:我一个长安城斗机走马的小偷明,怎么就坐上皇位了呢?看来……

这事说来话长。6月初,刘病已的六爷去世了,按理说和他关系不太大。但他六爷可是汉昭帝刘弗陵啊,而且没儿子!那时候普通人家没儿子天都要塌了,更遑论家里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皇帝可以没儿子,皇位不能没人坐。大臣们挑来选去,盯上了昭帝的五哥昌邑王刘髆家,他家不但儿子多,而且和昭帝血缘近,于是刘髆的儿子刘贺入嗣昭帝并继承大统。

可惜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连皇位都没暖热就被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给废了,创造了西汉当皇帝最短的纪录。刘贺后来被封为“海昏侯”,2011年江西南昌发现的大墓主人就是他。

刘贺: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几多风雨...

霍光因为主导废立刘贺,在历史上和商朝开国功臣伊尹并称为“伊霍”。自此之后,权臣废立皇帝就被称为“行伊霍之事”。

2

刘贺被废,皇位又空了,因为前车之鉴,这次大臣们格外谨慎。不过因为早期动荡,有资格的宗室就那么多,筛来筛去,原本最不可能的刘病已就成为“最合适的那个人”。

首先,他出身非常高贵,祖父是武帝的太子刘据,属于武帝的嫡曾孙。虽然因“巫蛊之祸”自杀的刘据当时还没彻底平反,但单以血统论没人比刘病已更近了。

现在提到武帝,说得最多的就是雄才大略。其实武帝还有另一面,他热衷于求神问鬼,对“巫蛊”极为忌惮,第一任皇后就因此被废。

武帝亲信江充和太子有矛盾,眼看武帝时日无多,太子继位后肯定要收拾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指使术士告诉武帝:您之所以久病不愈,是因为宫里有人用巫术诅咒!

这招真是戳到武帝肺管子上了,于是命令江充调查。而江充经过“艰难且缜密的调查”后“发现”了罪魁祸首太子。

无法自证清白的太子只能起兵,虽然杀了江充,但武帝毕竟还在,所以结果早已注定。刘据兵败后逃到河南灵宝,行踪泄露后自经而死。

巫蛊之祸导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自杀,太子良娣史氏、皇长孙刘进夫妇以及另外两个皇孙遇害。唯一幸存的就是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刘进之子,不到一岁就被关在监狱里。

好在这孩子命大,也遇到了贵人。太子自杀后武帝派去追查这桩案子的邴吉不但安排人哺育他,还给他取了“病已”这个名字。

刘病已在监狱里长到4岁,武帝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又一次病重之后,武帝听身边的术士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杀光监狱里的犯人,当然也包括刘病已。

使者去关押刘病已的监狱执行时,邴吉又一次站出来保护小刘。使者回去在武帝面前告状时他才知道原来刘据还留了这么个独苗。于是把刘病已从监狱里放出来,收养在掖庭。

大臣:皇上,太子是无辜的呀。

武帝:谁?谁是巫蛊的?杀了!

没过多久,武帝驾崩,年仅8岁的刘弗陵继位。

为了让这个最小的儿子坐稳皇位,武帝提前安排了相互制约的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田千秋五大辅臣。

人算不如天算,刘弗陵继位没多久金日磾病逝,没过几年,上官桀和桑弘羊因谋反被灭族。除了老迈且没啥存在感的田千秋外,霍光就成为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和控制人。

刘弗陵当了13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就驾崩了,但是皇后上官氏(上官桀的孙女、霍光外孙女)和后宫其他妃嫔宫女一无所出,这一脉到这里就绝了。

霍光再权倾朝野,也不能自己当皇帝,于是就有了前文所说的刘贺“长安一月游”以及刘病已成为“天选之子”的故事。

3

刘病已被选中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好控制”。说白了,霍光就是为了找个“傀儡”坐在皇位上,唯一要求就是“听话”。

自幼惨遭灭门的“罪人之后”、没有任何当权外戚的宗室、从小就生长在民间,还有比这样的皇帝更容易草纵的吗?于是,原本不可能的事请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霍光选“傀儡”的眼光着实不怎么样,这点倒和血洗吕氏的陈平、周勃等汉初军功老臣很相似,后者千挑万选找了个“扮猪吃老虎”的文帝,而霍光选的宣帝也不遑多让。

汉文帝:我弱小无助又可怜...哈哈,朕骗你们的!

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除了高帝(太祖)、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外,就只有宣帝(中宗)了,连景帝都没庙号,有几个功绩不够的皇帝庙号后来直接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取消了。

刘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中宗的皇帝。中宗是“中兴之主”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他之前一段时间,国家是处于低谷的。中兴的是什么?大家细品。

4

宣帝即位初期,霍光曾试探新地表示要“还政”。这种伎俩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宣帝又不傻,配合着演了一出谦让戏后霍光就继续心安理得的当大汉的无冕之王。

并不是宣帝不想亲政,实在是刘贺的前车之鉴不远。霍光权势滔天,和他坐在一起都如芒在背,要是夺了他的权,岂不是寿星老上吊——活得不耐烦了么。

虽然即位初期一直活在霍光的音影之下,国家大事都让他说了算,但宣帝也有自己的坚持,比如立皇后这件事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宣帝登基前在民间娶了一位叫许平君的妻子,俩人非常恩爱,许平君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奭。

按理来说宣帝登基后许平君自然就是皇后,不过朝中大臣为了讨好霍光,假装许平君不存在,上书请求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

要说这帮人真是闲的,明知道刘弗陵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又让宣帝娶霍光的女儿,两个人在后宫见了不尴尬吗?难不成还要各论各:我管你叫小姨,你管我叫乃乃?

宣帝不敢明着拒绝这门亲事,又不想委屈爱妻,所以下了一道著名的诏书,大概意思就是:朕以前很喜欢一把古剑,但是现在遗落在民间了,不知道诸位爱卿愿不愿意帮朕找回来?

能进入大汉权力中枢的都是“人经”,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于是又有人开始上书请求立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虽然权倾朝野,但皇帝没有公开拒婚算是给足了面子,自己自然也不好驳皇帝的面子,许平君就这样当上了皇后。这便是成语“故剑请深”的由来。

5

可能霍光觉得这是一件“小事”,自己每天有那么多军国大事处理,没有经力和皇帝及群臣在这种事请上磨嘴皮子。

但霍光老婆不愿意了,眼看女儿只差一步就要母仪天下,心里那个恨啊。虽然暂时不能把许平君怎么样,但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又有霍光这样的靠山,心思就活泛了。

于是,在许皇后再次怀孕生子时,霍夫人安排宫廷女医淳于衍将她毒死了。

毒杀皇后形同“谋反”,除非霍光真要自己当皇帝,否则一旦坐实罪名,霍家除了诛九族之外再没别的出路,可想而知霍光知道真相后的心请。

霍光:媳妇你别闹...造 孽 呀!

但是没办法,如果不能认罪,就只能把这事遮掩过去,而且许平君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霍家。没有了“拦路石”,霍成君顺理成章入宫,并被立为皇后。

在霍光的掩护下,可能宣帝并不知道许平君的死因,虽然处理了一批人,但元凶霍夫人和“凶器”淳于衍都平安无事,对霍成君的宠爱也不少,至少表面如此。

除了立自己的发妻为后,宣帝刚继位时因为事事有霍光“代劳”,亲自干的事请并不多,国家大事更是擦不上手,很多时候都是“闷声发小财”。

比如给祖父平反、给父亲上尊号以及给武帝立庙等等。用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小动作”成功收服了一部分人心,坐稳了皇位。

6

公元前68年,把持朝政近20年的霍光去世,宣帝和太后亲临丧礼,又以皇帝级别的葬礼将他陪葬武帝茂陵,哀荣备至。

对宣帝来说,头顶的大山没了,是时候展露自己的政治才华了。

他虽然恨霍家入骨,但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先用“假动作”安抚霍家众人,升官的升官、封侯的封侯,头衔越来越高,实权越来越小。又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在重要岗位,而且重用了不少与霍家有嫌隙的臣子。

重要的是,宣帝通过一系列动作不动声SE地将兵权牢牢攥在手里。霍家起初还兴高采烈,转过头一看实权没了,这才感觉到不对劲。

虽然没了霍光,但他几个子侄都身居高位,在他们眼里,龙椅上坐着的依然是那个活在霍光音影下的小皇帝,殊不知宣帝的剑早已磨得锋利无比,而且已经架在霍家脖子上,就等着找个适当的借口彻底铲除这个权臣家族。

机会很快就来了。宣帝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后,在霍夫人的授意下,霍皇后等人多次试图加害太子,但都没有成功。

权势没了,又在立太子一事上吃瘪,霍家决定铤而走险,想再走一次霍光的路——废掉宣帝,另立新君。

但此时的宣帝不是当初的刘贺,霍家也不复霍光时代的权势,谋反的事请被告发后,宣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霍家一网打尽,连攀附霍家的人也一道诛除,然后废了霍皇后,霍家彻底“出局”。

至此,汉武帝驾崩后旁落数十年的最高实权再次回到刘家。

7

因为继位前一直是小偷明,所以和其他宗室相比,刘洵小时候算是个“野孩子”,经常溜出宫去玩,这中间结识了不少平民,也了解民间疾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宣帝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有基层经验”的皇帝,这对他的施政纲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宣帝是一位相对比较“仁慈”的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以各种理由大赦天下,又多次免税、降低盐价。

平定霍家时也只局限于那些有具体行动的人和家族,将那些虽然属于霍家“马仔”但没有具体犯罪事实的赦免,这在牵扯到“谋反案”时尤为不易。

古代对君王、圣贤、长辈要避讳,尤其是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有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宣帝为此改名刘洵,赦免了此前因此获罪的人。

当然,大汉的北方邻居匈奴并不觉得他仁慈。

西汉从立国起就一直和匈奴打打和和,刘邦还曾留下“白登之围”这种奇耻大辱。后来靠宗室女以公主身份“和亲”才勉强保持边境安宁,然后自己这边休养生息,埋起头搞发展,还搞出了个“文景之治”。

一直到汉武帝前期,与匈奴的和亲还在进行,只不过腰杆子硬了之后就出现了“主战派”,在“马邑之围”的闹剧之后,汉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也活该匈奴倒霉,自己那边一堆破事,汉朝这边却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马有马,还出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战争怪才”。此消彼长之下,汉武帝要是不蠢蠢衣动那就不是“武”帝了。

于是卫霍两人时而独自北上、时而合伙出战,打得匈奴鼠窜狼奔,直至“漠南无王庭”,把老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霍去病:我自带北斗导航,打仗超厉害哟~

汉武帝一辈子都在打打杀杀,当政期间疆域扩大了不少,匈奴也被赶到漠北吃沙子,但代价是国家户口减半,文景二帝攒的家底也败光了。

8

宣帝也打匈奴,继位第二年还没亲政时就送了个“大礼包”——发动了两汉400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骑兵出征。

自己出动十多万兵马,又拉上盟友乌孙的五万多兵马。二十多万人把匈奴吓住了,还没正式开打就跑,结果被乌孙拦住就是一顿胖揍,损失惨重。

大张旗鼓的汉军没捞着功劳,将帅们的郁闷可想而知,不过对普通士兵来说,没怎么动手就打了胜仗,虽然奖赏少了,但最起码命保住了,毕竟谁都愿意当“春闺梦里人”,而不是“无定河边骨”。

这一战把匈奴打得元气大伤,后来又被乌孙收拾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和西汉较劲的实力了。

再加上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和单于不和,一气之下直接投降了西汉。这种“大礼”宣帝自然笑纳,赶紧让汉军将领郑吉派兵护送回来。

公元前60年,宣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那帮小国。直白点说就是告诉大家:这片地方现在是我大汉领土了,兄弟们以后都是自己人,匈奴那帮人再也不会欺负你们了,你们的好日子来了!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法理上确定了西汉(中国)对西域这片土地的主权,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可以义正言辞的说“自古以来”。

后来,奄奄一息的匈奴又发生内乱,一分为二,一部分南下归汉,首领呼韩邪单于(就是娶王昭君那位)亲自来长安朝觐;另一部分西迁继续和汉朝作对。

汉军后来远征中亚,把这最后一点小火苗也彻底浇灭,还留下那句著名的宣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除匈奴来朝外,宣帝在位期间还发生了羌人叛乱。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领兵出征迅速平叛。

很多人都知道新疆和田一座古墓中出土过一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据说就是这次讨羌的纪念品。

这几个字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顺便说一句,司马迁的《史记》是宣帝在位期间才得以颁行天下。

9

前面只说了宣帝的“武功”,关于他的“文治”着墨不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勤政爱民。

勤政就是经常会亲自过问政事,重视地方官的选拔和考核,整饬吏治,赏赐不抠门,惩罚不手软,大家做事自然卖力;爱民就是尽可能减轻普通人的负担,能减就减,能免就免。

农业社会只要做到这些,除非有大灾大难,否则国富民强是自然的。

《汉书·宣帝纪》中说: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经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西汉宗室、文学家刘向对他的评价更高: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刘洵当了25年皇帝,在位期间西汉的文治武功均达到鼎盛状态,因为谥号“孝宣皇帝”,史称“孝宣中兴”。

可惜就是选的太子不咋样,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上一篇:欧阳修“帷薄不修案”始末考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