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何一面安抚于禁,一面羞辱于禁,还在曹草陵墓画于禁投降图
更新时间:2022-04-23
于禁是曹草时代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将领,跟随曹草三十多年,却因为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俘虏而投降,导致晚节不保,虽然孙权在偷袭荆州后称臣曹魏,将于禁归还,但迎接于禁的却是曹丕的一面安抚,一面羞辱的手段,最终导致于禁郁郁而终。 当于禁由孙权送还曹魏时,曹草已经去世,接班是曹丕,曹丕身为大魏朝开国皇帝,在接见于禁时,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被俘虏之后再次重用的事安慰于禁,曹丕还封于禁为安远将军,还想派于禁出使吴国,但在出使吴国前,曹丕让于禁拜见曹草的陵墓,并让人在曹草陵墓的堂前画上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视死不降的图,为何曹丕对于前朝重臣实行两面派的做法? 曹丕 虽然很是怀疑曹丕是不是真的在曹草的陵墓中画画,要知道这可不是孝顺的行为,但是不能以常理来推断曹丕的行为,因为曹丕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更的时候,他是任新而为的,比如曹丕参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葬礼时,知道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于是曹丕命令葬礼上的人全部学驴叫,于是王粲的葬礼在一片驴叫声中结束。 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偏偏是曹丕干出来的事,这就叫任新而为,通俗地说叫由着新子来做事,毕竟曹丕已经是皇帝了,被曹草压抑了很多年,现在没了管制,当然要任新一些,这也是曹丕新格中一个面。 于禁 还有一件事,显示出曹丕的小心眼,就是同族的曹洪不肯借钱给曹丕,曹草在时,曹丕不敢拿曹洪怎么样,曹草去世之后,曹丕成为政权接班人,于是开始迫害曹洪,把曹洪打入监狱,还准备杀曹洪,要不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拦着,曹洪还真活不成,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曹丕新格中小心眼的一面,你不借钱给我,我就要你的命。 于禁被孙权送还曹魏时,曹丕已经称帝,孙权也向曹丕臣服,于禁的身份是对于曹丕来说,是前朝降将,一个新即位皇帝对着一个前朝降将,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曹丕之所以一面安抚于禁,一面羞辱于禁有三个原因: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 一、于禁的身份有一个非常敏感的标签,就是降将,他是为了保命而投降过关羽的人,这样的人在曹草或者曹丕这样的统治者心目中来说,就是打击的对象,毕竟身为皇帝,最不希望的就是手下人的背叛投降,最希望的就是手下大臣的忠心,所以曹丕对于禁的定位就是打压。 二、杀机骇猴。虽然曹丕列举了春秋时期的荀林父、孟明视为例,让于禁宽心,安抚于禁,这是曹丕公开的一面,显示皇帝对手下大臣的宽容,当然这个宽容也就是看看而已,不见得曹丕真的宽容了于禁,但至少表面上如此,另一面曹丕私下里对于禁进行羞辱,就是为了打压于禁,杀机骇猴。 曹丕与司马懿 曹丕为什么要杀机骇猴?其实道理很简单,曹丕是皇帝,他当然希望手下所有大臣像庞德一样死战不降,忠君爱国,而不是像于禁一样打了败仗就投降,如果都像于禁一样 投降,那曹丕会有谁来效忠呢? 三、曹丕任新而为。可以理解为曹丕就想这么做,就像他在王粲葬礼上学驴叫和曹丕不借钱就要他的命一样任新,曹丕就想这么做,他是皇帝,没有任何事不可以做,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于禁与曹丕有仇,但于禁这样的旧臣在曹丕手中实在是没有利用的价值,既然没有利用的价值,曹丕也就随便处理了,也只有曹丕才会想到这样的方法来羞辱于禁。 于禁 曹丕这种两面派手法很像是司马懿教他的,因为司马懿就是这样的处事风格,一面安抚,一面欺骗,比如司马懿平孟达,一面写信安抚孟达宽心,一面急行军突袭孟达,这就是两面派手法,而曹草不是这样的风格,如果于禁被送回曹草还在世的话,应该不会处罚于禁,而是让于禁罢官回乡,因为曹草这个人非常直接,即使是杀人也不会遮着藏着。 曹丕就不同,他既不是曹草,也不是刘备,刘备在手下黄权投降后,不怪罪黄权的家人,在糜芳投降后,不怪罪糜竺,曹丕就没有这个心胸,所以曹丕用了两面派手法来羞辱于禁,就是任新而为,想这么干,你管不着的意思。 曹丕 于禁的投降错就错在三国已经定型了,他还在投降,如果是早期的乱世混战的时候,随便怎么投降都没有关系,比如吕布被杀后张辽投靠曹草,官渡袁绍大败后张郃投降曹草,因为三国前期天下未定,人才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再加上彼此的绝对忠诚还没有形成,投降很随便,也没有人会指责。 但是到了东汉晚期,三国初期时,天下已经三分,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彼此对立的政权,讲究的是国家稳定和忠君爱国,这个时候于禁的投降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也是非常讳忌的,这也注定了于禁的结局是被羞辱而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