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只是个空壳子?专家打了5万多钻孔,发现一个关键线索
更新时间:2022-05-30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 公元前二一零年的夏天,始皇帝秦王赢政去世。其灵柩被葬于一座十分宏大的陵墓之中,此陵墓的修建工程自其生前便开始了,先后历经三十九年时间,工程最鼎盛时期拥有工人七十余万,相当于当时全国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始皇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的建造工艺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平。史料记载:项羽曾率军队冲进关中地区,首先,诛杀了当时已向刘邦纳降的秦王子婴及众多秦贵族,之后,纵兵进入咸阳城中抢掠财物,最后,将咸阳城放火烧毁。 紧接着,项羽率军队前往始皇陵寝,命令士兵开挖这座宏大的陵墓,将陵墓之中所见财物全部运走。当时,参与搬运财物的士兵共计三十万,如此众多的士兵历经一月有余仍未将陵中财物全部运走,由此可见,此中埋藏珍宝数量之多。 最后,项羽干脆放了一把火,将剩下的无法搬走的东西全部给烧了,大火持续数天才灭。这大概便是这座陵墓所遭受的最早及破坏力最强的一场灾难了。 项羽率军向东撤离之后,关东地区的盗匪全都来到皇陵,据传,他们破坏墓中铜棺以获取铜。之后,据传,有一位牧羊童来到此处放羊,羊不慎误入被挖开的墓B地道。为了找羊,牧童便点燃火把,踏入这座皇陵,结果不慎引发火灾,大火持续三月不熄。 传说,这场大火导致周围数十里的地面因墓中陪葬坑墓被烧塌而下陷数米。秦始皇陵历经了这数次劫难,地上建筑尽数被毁,地宫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考古发现均一一证明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新。如今所发掘的始皇陵陪葬坑墓等,大部分都有被烧及被盗的痕迹。 970年,宋太祖命人修整秦皇陵,清代陕西巡抚特意为陵墓作传,但是陵墓当中埋葬的珍宝让许多人眼红,这也让陵墓遭受了许多灾祸,很多朝代都曾盗掘过秦皇陵,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宫究竟如何了呢? 秦始皇陵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十多年来,专家一直在秦始皇陵的四周进行勘探,累计打下了五万多个钻孔,结果表明在地宫四周存在厚度达到五米以上的宫墙,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通往地宫的隧道,隧道中的土并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此外在现场发现了一个深达9米的盗洞,距离地宫还有一段距离,可见打盗洞的人没有顺利进入地宫。而且考察证明地宫中的水银浓度严重超标,如果有人盗掘皇陵,水银就会挥发出来,种种迹象表明,地宫被盗的可能新并不大。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与渭水之间,传说骊山因为酷似一匹骏马而得名,其实骊山还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海拔可达1000米。上面断层林立,山峦与沟壑纵横,形成了许多山谷,由此孕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陵就在河流形成的冲积扇上。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这里,据说说因为贪恋骊山美名,这种观点得到了史学界的一定支持,秦始皇陵也存在疑冢,与骊山完美集合在一起,整个墓葬群规模宏大,总计56万平方公里,,原本封土高度可达115米,随着时间的侵蚀,至今仍然有70多米高。 整个墓室有内外两套宫墙,外墙高达十米,在内城中建造有十分华丽的地宫,上方有夜明珠装饰,象征着日月星辰,地面上则布满水印造就的“江河湖海”,如今遗址依旧还在,主要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边为墓葬群,北面则是建筑群。 随着发掘深入,一个庞大的墓葬群出现在眼前,封土以下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墓葬群,专家从保护理念出发,动手开发了部分陪葬坑,在陵墓东侧就是部分兵马俑坑,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世界瞩目,这些陶俑士兵形态各异,身披甲胄,对于研究秦朝军队提供了重要史料。 秦始皇曾征战四方,为了彰显生前的功绩,死后将大秦士兵们一同带入地下,成建制存在于地宫当中,2016年最新发现表明,秦皇陵的规模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大致有上千平方米,大小陪葬坑500余座,除了青铜制品以外,还有大量石制武器,这样的武器显然在当时十分“落伍”,根本不适合装备作战。 不过这些发现可以表明,地宫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或许有一天时机成熟,完整的皇陵构造会重现出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