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发现清康熙年间垦荒碑
更新时间:2022-06-19
近日,笔者在原平开发野庄、木图乡村旅游现场见到一通碑。这块碑属青沙石,没有碑座和碑头,碑身就地取材,也没有任何凿痕修边,略显粗糙却又质朴大气。碑通高1.2米,底部略宽约0.6米,上部收缩为0.4米,顶部缩减为尖顶。厚0.1米。碑正面、背面均有文字,正面文字分三行竖起共二十二字,题头“张家山”,正文为:“康熙六十年开南盘道山地之人,杨、李、赵、白,其氏。”杨、李、赵、白平列,其氏列后。背面二行八字,“若要出限,除非翻转。”笔者通过识读,查找资料,发现这是一通清康熙六十年(1721)垦荒碑。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百姓死伤无数,人口、耕地骤降。据资料记载:明朝万历六年(1578),全国册载田地770~880之间,到顺治八年(1651)竟降到290万亩,下降37%~38%之间(清史论丛)。 土地是赋税的直接来源,没有土地,黎民难以生存,统治政权动荡不稳。所以,清政府为了安民稳政,加强统治,招民垦荒,势在必行。“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并制定强有力的“招民垦荒”措施。放宽起科年限,为3~6年;向垦荒农民提供“牛种”所谓牛种,就是耕牛、农具、种子;兵员垦荒;此外,鼓励地主乡绅垦荒;甚至提出以招来流民垦荒人数、田地多寡作为官员“大计”考核的标准…… 这通古碑记载的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农民集伙垦荒事宜。张家山,现名叫爱木图尖山,海拔2000米多点。南盘道,就是攀登张家山的古道,山顶相对平坦辽阔,土肥水美,是垦荒的极好去处,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八路军曾组织军民在此垦荒屯田。杨、李、赵、白四姓组成垦荒小组,其氏,这里“氏”可以指他们的女人,也可指以姓氏组成的族群。因清政府以人数提供牛种,人多有利于垦荒屯田。 张家山及今爱木图尖山,在上个世纪以前,绝对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处在山脚之下的木图村2000年才通电照明。可在300年前这里就有农民垦荒屯田,足见康熙年间诏令垦荒的广泛和力度,怪不得,康熙朝后期,全国田地面积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明万历年间的水平,户部库存白银每年都在4000万两上下。垦荒确实收效甚大。 古碑虽寥寥数言,但对了解和研究清康熙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今天振兴乡村,富民强国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退一步说,古碑的发现,对原平开发野庄、木图乡村旅游自然增加了厚重的一笔。至于背面文字“若要出限,除非翻转。”限,本义是阻挡、阻隔,引申义为限定、界限、权限。字面意思可能是要想走出山丘阻挡,只有翻越山头。但更多的意义恐怕还不止于此。 (作者:李玉生 申传秀 张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