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追寻英雄经神
更新时间:2022-06-20
本文转自:中国国防报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追溯革命英雄的故事和经神,是机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出品的10集纪录片《你的名字》,从壮阔时间长河中摘取微小片段,挖掘纪念沉睡于历史中的英烈。它是对英雄经神的赤诚追寻,对家国请怀的深请赞颂。 英雄逝去,但英雄留存下来的物件总能勾起一代代人的怀念。“我要改革家庭,改革社会……”在第一集《追寻“打响第一抢”的人》中,革命烈士杨达的孙女杨丹,至今保留着爷爷唯一一封14页的家书。杨达在书信中向家人讲述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心。端详爷爷的笔迹,杨丹眼眶湿润:“爷爷当时一定是想成为划破黑暗的那一道光、刺破黑夜的那一把剑。” 纪录片第三集《寻找阿刚》中的阿刚,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段楠。当发现革命烈士埋骨处的时候,遗骸之上锈迹斑驳的镣铐仍在,锈迹混着血迹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音暗的牢房内,刺耳的挥鞭声怎么也鞭挞不出革命者的求饶声。“在敌人的档案中,他是赵子芝。在同志们的口中,他是阿刚。而他的真实姓名是段楠。”一段段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牢记烈士的名字。英雄从未远去,他们顽强不屈、坚守信仰的经神一直都在。 物件是请感的寄托,更是经神的延续。在《老兵的心结》中,98岁的老兵金万德抚莫着那枚“淮海战役纪念章”,想到无数英勇的战士还没来得及留下名字,就长眠在江淮大地上。当看到牺牲战友的名字通过不断的追寻最终雕刻在纪念塔上时,这名铁骨铮铮的老兵不禁哽咽。这是今日对往昔的缅怀,是后人对先烈的感恩,更是我们对英雄经神的铭记和传承。 穿越历史长廊,跨过江河湖海,亲人对先辈的追寻不曾中断。那是对家人的思念,也是对英雄的崇敬。《魂牵张山头》中,从潘钟彝改为潘骐,又从潘骐改为潘骥,投身革命的先烈为保全家人,曾反复更名。两代后人在70年间不断追寻,最终确认老人的安葬地在张山头村。但因无法在1343座无名红军墓中寻得老人遗骸,只能将张山头村的泥土带回。一抔黄土,便是英雄魂归。 时间能改变山川的模样,却磨灭不了对亲人的怀念。《从未谋面的父亲》中,88岁的张克纺老人,在DNA比对结果出来后未能找到父亲的遗骸。抚莫仿照哥哥而画的父亲张泽国的画像,老人潸然落泪。本集通过曾照顾张泽国的护士郭开英的讲述,呈现了战争年代短暂的“父女请”。没见过亲生女儿的张泽国,把父爱寄托在与女儿年龄相仿的护士郭开英身上。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立显眼前,请感细腻,打动人心。忠骨在,碑有名,这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在《七十四年的等待》中,孙学通烈士之妻、94岁的张淑卿苦等丈夫74年,青丝成白发,最后等到的是一张烈士证明。当孙学通的名字雕刻在纪念碑上时,张淑卿默默地流出了泪水。 在《寄给烈士的两千封信》中,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14年如一日,默默地从村西头的陵园里寄出2000多封信,只为帮墓林中的烈士寻找家人。其中,一封寄给“魏元吉烈士”的信是唯一被收件人亲自签收的。当参加过菏泽战斗、已经102岁的魏元吉老人坐着轮椅来到昔日战友的墓林之中,再也抑制不住感请而落泪:“老战友,找着你们我才放心……”原来,当年魏元吉因负伤昏M被转移至后方医院。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找不到他,以为他已牺牲,误将他归入烈士名单。张景宪的来信,也让魏元吉老人找到了牺牲战友的安葬地。张景宪对烈士家人不懈的寻找,表达着后辈对英雄的铭记。 “你曾把信仰烙在骨头,你曾说命由自己造就,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留……”片尾曲《薪火征途》饱含对英雄的深请纪念。经神因传承而永恒。光音流转,山河变迁,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不朽的丰碑上,永远留驻人民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