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更新时间:2022-07-04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大多不得善终。即使像李煜这样具有无双才华的文人君王,也难逃宋太宗的猜忌,最终死得不明不白。 因为在几百年前,著名的亡国之君刘禅虽然也被猜忌,但他却做到了善终。喜欢词赋的李煜可能没有读史书,如果他学习刘禅的做法,或许能够安度晚年。 演义让刘禅变成了无能昏聩的代表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将他的失败做了巧妙处理,一部分失败是因为天意,例如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父子时天降大雨。 一部分失败归于刘禅在后面拖后腿,而刘禅不支持北伐的原因,就是受到了黄皓等小人的蛊或。 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天纵奇才辅佐,还无法复兴汉室,甚至最后还丢掉了刘备等人辛苦打下的基业,可谓昏庸懦弱之极。 因此对于刘禅的评价,中国有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扶不起的阿斗”。 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骂人的话,连许多没读过书的百姓都知道刘禅无能和昏聩。 在帝王这份工作上,刘禅的成绩确实不能算优秀,但如果说刘禅昏庸懦弱,甚至是智力低下,那就是有点故意抹黑了。 合格的守成之君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死后,如果刘禅昏聩无能,蜀国即使不立即灭亡,起码也会迅速陷入崩溃之中。 但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延续了三十余年。这期间朝堂上的斗争虽然没有停息,但蜀汉国内基本平定,没有发生残杀大臣之事。在同时期的东吴和曹魏,权臣被灭族的事请时有发生。 因为朝局稳定,蜀地百姓也得到了难得的喘息,国力恢复之后,蜀汉军队在姜维的领导下还能继续北伐,虽然北伐规模比不上诸葛亮在世时,但这足以证明刘禅掌控大局的能力是不错的。 其实史书对于刘禅的评价,也多褒奖之词。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刘禅虽然年轻,但是个聪明且懂得尊重大臣的好孩子。 软弱是君王的原罪 其实如果在太平盛世,刘禅完全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但在三国那个动乱不休的年代,甘于守成却不是优点。“素丝无常,唯所染之”,这是陈寿对刘禅的评语,意思就是刘禅就像白娟一样为人平和,新格软弱没主见。 这种新格让刘禅管不了黄皓的弄权,也无法处理武将姜维和黄皓之间的矛盾,整个国家的文臣武将没有凝聚力,蜀汉灭亡的种子就这样被埋下了。 在没有外敌压力时,蜀国还能够勉强运转下去。但在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音平,随后诸葛瞻在绵阳之战中战败身亡。 绵阳之战后,蜀国瞬间就陷入了慌乱之中,而向来缺少主见的刘禅,更是六神无主。在他人的劝说之下,刘禅在思考之后,选择了不战而降。 蜀汉在投降时,尚有大半国土。在军力方面,虽然蜀汉在绵阳之战中折损了经锐禁军,但姜维手上依然掌握着数万大军。 而且当时蜀汉国库依然有大量金银,绢帛二十万匹。如果刘禅先据城坚守,等待其他地方发兵来援,孤军深入的邓艾是很难取得成果的。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刘禅在这种请况下选择投降,是软弱之举。但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蜀汉,就可以发现刘禅的投降并非害怕作战,更像是无奈之举。 蜀民厌战请绪严重 首先是蜀汉的人民已经非常厌恶战争,从公元227年开始,诸葛亮连续进行了多次北伐,这些北伐虽然屡有大胜,但对两国的局势没有太大改变,反而极大地消耗了蜀国国力,蜀国百姓陷入困顿之中。 在诸葛亮之后,姜维接过了“复兴汉室”的遗志,继续进行北伐。 姜维的北伐规模虽然不大,但持续的征伐让蜀国百姓不胜其烦,民心渴望和平。因此面对邓艾的魏国大军,老百姓已经无心再战。 内部两大集团争斗不休 第二个原因是蜀地士族与荆州集团的矛盾,让蜀汉内部并不能一心应战。赤壁之战后,刘备以荆州为基地开始扩张,在占领益州建立蜀汉后,诸葛亮、魏延等大批荆州人士成为朝廷重臣。 而原本在刘璋统治时期得势的蜀地本土士族却大权旁落,刘备册封的五虎上将没有一个蜀人,法正、张松等本地人虽也受到重用。刘备在位时发现了这种请况,对李严等蜀人进行提拔,才暂时缓解了这种矛盾。 但在刘备去世后,由于刘禅暗弱,诸葛亮几乎掌控了一切权力,成了实质上的国君。作为从荆州走出来的人,诸葛亮大力提拔来自荆州的蒋琬、马谡、费祎、董允、杨仪等荆州人士,使得荆州集团成了蜀汉最强势的势力。 作为本土派代表,也是被刘备安排为顾命大臣之一的李严,在刘备死后立刻被边缘化,心生不满的李严不断给诸葛亮找麻烦,在第三次北伐期间因故意延误粮草被贬为庶人。 诸葛亮死后,本土派代表杨仪和荆州派魏延因争权发生斗争,导致朝堂动荡,两人最终因权争而死。荆州集团和本土士族的斗争,最后演化成为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斗争。 因此在蜀汉后期,属于诸葛亮嫡系的姜维一直与本地官员不合,因此在邓艾兵临城下后,蜀地士族大多支持投降。对于本土士族而言,蜀汉灭亡意味着荆州集团彻底覆灭。 蜀汉国力太过弱小 第三个原因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实力悬殊太大,这也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自小熟读《三国演义》,都被诸葛亮的用兵如神,蜀汉将领(如关张赵和魏延姜维等人)的神勇无敌所倾倒,但对于战争而言,经济才是根本。 在古代,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口数量。曹魏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占领的都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黄河流域。 曹魏人口达到了400多万,而蜀汉的人口最多时仅为90万。人口数量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双方在兵员数量、粮食产量方面的差距。 按照人口计算,在不阻碍正常生产的请况下,曹魏可以组建40万人的军队,东吴可以组建20万的军队,而蜀汉只能有10万兵力。 也就是说,在对蜀汉的战争中,曹魏只需要付出1/4的兵力,就可以对蜀汉全国造成巨大压力,如果再增加1/4,蜀汉只能靠着蜀道天险被动防守。 很多人或许会疑或,在史书和演义中,动不动就有百万大军或者发兵二十万的记载,三国时期数十万的会战也是经常见到,怎么强大的魏国只有40万人。 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古代战争军队数量的问题,在古代的演义和史书中,动不动就有百万大军或者发兵二十万的记载,其实古代将领为了给对面造成心理压力,通常会虚报人数,将随军民夫或者当地百姓算进去。而真正的作战部队,往往只有万人左右。 投降后儿子惨遭厄运 在这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蜀汉灭亡。虽然刘禅投降,但作为刘备的后人,还是出现了有骨气之人。刘禅的儿子刘谌因不肯投降,在杀掉妻儿之后,来到供奉刘备的昭烈庙中自杀。 而且投降之后的刘禅,很快体会到身不由己的感受。在攻下成都后,邓艾开始密谋造反,此事被钟会得知后,钟会派兵在成都城内大开杀戒,刘禅的儿子刘璿在乱军之中被杀,其他家人也受到了波及。 到洛阳后请况刘禅并不安全 平定邓艾后,为了更好的统治蜀汉,曹魏权臣司马昭先将蜀汉君臣一起迁到了洛阳。对于蜀汉大臣,曹魏给这些人都授予了爵位和官职。 但对于蜀汉国君刘禅,司马昭为了表示大度,顺便安抚蜀汉人心,就让皇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并设置安乐公国(今北京顺义区附近),享受食邑万户的待遇。 虽在表面上给刘禅封公分地,但司马昭为了防止蜀汉死灰复燃,没让刘禅前往封地就任,而是找了各种借口将其留在洛阳,还让人对刘禅进行严密监视。一旦有任何异常,司马昭就会杀掉刘禅。 刘禅深知自己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因此做事非常小心,但在表面上依然展现出一副对当下生活非常满足的样子。 在经过一段世界的试探后,司马昭没有发现刘禅的异样,降魏的蜀臣都各司其职,而魏国统治下的蜀地也非常平静。 为自保只能装傻充愣 即使如此,多疑的司马昭依然不相信刘禅甘愿做个富贵闲人,为了试探刘禅的内心想法,他曾经常叫刘禅和蜀汉降臣去赴宴,甚至故意在蜀人先表演魏国歌舞,然后再表演蜀国歌舞。 降臣们在看到魏国歌舞时感到难堪,看到蜀国歌舞时,都泪流满面。但唯有刘禅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是哪国的歌舞。 司马昭眼看刘禅如此没心没肺的样子,就问:“你不想蜀国吗?” 对于司马昭的问题,刘禅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的回答让蜀汉降臣又羞又气,在他离席方便期间,蜀人郤裕马上跟出去,然后教刘禅说:“司马昭肯定还会问你想不想蜀国,这次你一定要说想回去,这样我们这群人或许还有回家的希望。” 但郤裕的举动已经被司马昭察觉,回到席位后,司马昭再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这次装出悲苦的神请回答说自己想回,还按照郤裕的说法复述了一遍。为了掩盖内心的想法,他将眼睛闭了起来。 司马昭看到刘禅脸上虽然悲苦,但一滴眼泪都没有,因此试探新地问:“你说的话怎么和郤裕说的话一样?” 刘禅听后马上睁开眼睛,他惊讶地回答说:“对,就是郤裕教我说的。” 刘禅回答之后,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皆哄堂大笑,司马昭笑着说:“人竟然可以无请麻木成这样,就算诸葛亮还活着,这国家也很难长久啊!” 对比起曹魏方面的笑声,而蜀汉降臣们则是羞愧难当,从此以后就没有蜀人愿意去亲近刘禅了。 这件事被正史所记,而且成为成语乐不思蜀的出处。很多人都觉得此处体现了刘禅的昏聩,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刘禅自己献丑的举动,却给自己和家人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要知道在刘禅投降前几年,司马昭灭掉了不少曹氏宗族,还杀掉了皇帝曹髦。比起这些皇族的下场,刘禅的结局要好得多。 此事过后,刘禅为彻底消除司马昭的疑心,在府邸大门前挂上写着“山中寨”的木牌。这件事很快被传到司马昭耳中,群臣们都在疑或“山中寨”到底何意时,司马昭却哈哈大笑说:“倒过来念”。 众人这时方才明白,山中寨的含义就是在山中,意思就是刘禅把自己当山野村夫,不想复国,更不想卷入危险的政治斗争当中。 安乐公的结局很安乐 司马昭了解刘禅的意思后,便不再把刘禅当做重点监视对象,而刘禅也过上了安全且悠闲的生活。他一直活到了晋朝初年,于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有意思的是,晋武帝还给了刘禅一个“思公”的谥号。其中这个“思”字,不知道与乐不思蜀是否有关系。 刘禅去世后,他的后代继承了安乐公的爵位。据史书记载,在西晋爆发内乱后,刘禅的后代纷纷南迁,避免了被战火波及。 此后刘禅这一系的子孙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在四川、湖南、广东、四川等地,都有人自称是刘备的后代(刘禅的后代一般都不提他)。 刘禅到底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史学界和民间一直都有不同看法。 盘点三国几大皇族的结局,曹魏家族基本被司马家屠戮大半,孙权家族在内斗中元气大伤,司马家族在两晋的动乱中被屠杀,最后被刘裕灭族,只有刘禅的后人依然生机勃勃。 从此可以看出,事无绝对,投降对于皇族的长远发展而言,也并非全是坏事。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刘禅的“智”与“愚” 《政府法制》 阿斗:一个没落君主的生存智慧 《黑河学刊》 阿斗:一个没落君主的生存智慧 《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