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事件:最弱列强与天朝上国的碰撞
更新时间:2022-07-05
自1871年意大利完成统一后,在国内完成工业革命。80年代至90年代,意大利王国遭遇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并逐步发展至高潮。为了缓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意大利政府走上了对外殖民掠夺的道路。 作为新兴的列强,意大利扩张的目光首先投向非洲。此时的非洲几乎被列瓜分殆尽,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意大利盯上非洲少数没有被欧洲列强染指保持独立的国家——埃塞尔比亚。 解放意大利的红杉军1896年,意大利“发挥失常”于阿杜瓦战役中一败涂地,最终意大利吞并埃塞尔比亚的行动宣告失败。正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评价所说:“意大利人的胃口很好,然而却满口坏牙”。 作为欧洲列强居然打不过非洲的农业国家,一时间舆论哗然,意大利国际威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清王朝刚刚结束惨痛的甲午战争。 意大利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明信片19世纪初,甲午战争的惨败将清王朝的软弱无能、外强中干暴露在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意大利看到清王朝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认为软弱可欺。不甘落后,将殖民扩张的目光又转向东方的清帝国。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王朝虽然在两次鸦片战争及甲午战争中失败,但是国家实力至少也算个“二流强国”。意大利作为列强中后起之秀,一开始不像其他列强凭借强大实力通过“舰炮外交”来打开中国的大门,而是通过外交的方式(本身也没有实力)。 时局图1899年2月,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迪讷向清政府提交照会,提出租借浙江三门湾作为意大利海军基地的要求。马迪讷傲慢地表示意大利是欧洲大国之一,天主教世界的中心等等。然而,清政府早就通过法国了解到意大利的底细,压根不吃这套。 清政府不仅强硬地拒绝了意方的无理要求,而且连照会都没打开看,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清政府的行为(不看对方递交的照会有失外交礼仪)令马迪讷大为愤怒,认为是对意大利侮辱,因此他强烈要求意政府对清帝国动武。 清朝外交部总理衙门然而戏剧新的一幕出现了。意大利政府向驻华公使先后发来两封电报。第一封是最后通牒,第二封是暂时搁置最后通牒。马迪讷收到电报后居然将顺序弄反了,认为最后通牒才是意大利政府的态度,就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并派军舰到三门湾海上示威! 事请发生后,列强们一脸惊愕,意大利居然没有跟打招呼就敢跟清政府擅自开战。于是意大利政府感受到各大列强的压力,意驻华公使无奈只能灰溜溜地将最后通牒收回,并回国述职。意大利的外交风波成为了继“兵败非洲”后的又一笑料。 浙江三门湾位置然而事请并未就此结束,意大利看中三门湾的经济和军事价值极其重要,因此并未死心。5月,新任驻华公使萨尔瓦葛到北京走马上任。但他并未直接到北京,而是路过上海玩起了“舰炮外交”。想通过陈兵上海来B迫清政府重启三门湾问题的谈判。 令人尴尬的是,一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只能看到东南沿岸的清军积极备战增兵布防。而意大利海军看到清军早已严阵以待,表示无力战胜清帝国,见清政府毫不妥协只能放弃恐吓。而意大利外交部知道后觉得丢人,发电报催促萨尔瓦葛赶紧上任。 申报报道了三门湾事件5月底,迫于列强的压力,意大利无奈宣称:“没有对华侵略殖民的想法,来华只是进行商业贸易扩张”。后来驻华公使又向清政府提出索要铁路修筑权,遭到拒绝。最后萨尔瓦葛将要求降到最低,提出建个加煤站,再次遭到了清政府拒绝三连。 清楚意大利底细的慈禧太后,在宫廷会议上霸气地表示:一把黄土都不要留给意大利人。因此,在清廷外交努力及列强的压力下,意大利不得不彻底放弃殖民清帝国的想法。 慈禧太后三门湾事件是清政府作为天朝上国对待“列强”入侵上,强硬的态度前所未有。这件事后打消了“二流列强”也想瓜分中国想法。在清政府内部由于此次外交的胜利,让顽固派势力进一步巩固,产生了“清廷可以用武力对抗列强”心理,为后来庚子国变埋下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