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屡战屡败?有这几点,谁也难以取胜
更新时间:2022-07-06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给后主刘禅,即这篇《出师表》。全文既没有华丽辞藻堆砌,也没有引经据典说教,唯有一片真心,表达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可是诸葛亮的雄心壮志最终未能实现,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刘备在世之时几乎百战百胜的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失败了呢?有以下几点原因,可以说是神仙难救。 一:不得人心 蜀汉政权可以说是刘备一手建立起来的,他是蜀国的经神支柱。刘备死前,让自己的儿子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并交代他要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他。诸葛亮也在刘备弥留之际表明自己的忠心。 刘禅刚开始即位的那段时间,诸葛亮没日没夜为国事草劳。 虽说造成刘备身死的根本原因正是东吴的夷陵之战,但诸葛亮心知,此时不能再与东吴交兵,反倒是派人与其结盟。这既可以巩固一方,也可以安抚刘备夷陵大败之后的军民。 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理之下,蜀汉的实力稍微恢复了一些,表面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诸葛亮也明白,刘备一死,蜀汉的分裂在所难免。首先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旧部,这一部分人都是刘备最为依仗的势力,在蜀中都有极其重要的职位。接下来便是刘备攻下益州之后的益州官员,他们多来自刘璋跟张鲁的旧部。势力最小的才是蜀中旧部。 刘备在世之时,各方势力尚能统一协作,相互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可是刘备死后,三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这时候的刘禅刚刚即位,在朝中并无威信,自然难以维系各方势力,只能放任矛盾不断扩大。 蜀国的内部矛盾导致诸葛亮无人可用,“挥泪斩马谡”便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人心不和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不得天时 刘备是汉室正统,他嘴上整天说匡扶汉室,天下人只会说他仁义。但是刘备死之后,除了诸葛亮之外,很少有人想去完成他的遗愿。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他们二人共同走过了二十年风雨。刘备死前除了托孤给诸葛亮,还把匡扶汉室的担子交到了他的身上。其他人根本不会理解两人之间的感请,自然没有诸葛亮那般北伐的决心。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率军接连拿下了数座城池,这似乎让蜀汉满朝文武看到了希望,举国上下都兴奋不已。 可是好景不长,常年待在诸葛亮身边的马谡镇守街亭的时候,面对曹军死搬兵书听不进人言,致使街亭失守。 诸葛亮虽然惜才,但此刻的蜀军已经不是当年的蜀军了,为了安抚众将,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北伐也要暂停,原本得到的城池不得不重新还给魏国。 即使如此,回国休整几个月之后,诸葛亮又向刘后主提出了北伐。由于上次出兵失利,满朝文武坚决反对第二次出兵,在大臣们的谏言之下,刘禅也渐渐不支持诸葛亮北伐了。 在蜀国其他人看来,曹魏雄踞北方已久,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均比蜀国强盛,此时出兵北伐是自取灭亡。 再者来说,连年的战争让蜀国的军民早已疲惫不堪,他们渴望着休养生息,对战争厌恶至极。《三国志》中有言:“诸葛亮连年征兵,许多的地方根本凑不够人数,许多的士兵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就偷偷溜走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此时北伐确实不是时候,可谓不得天时。 三:不得地利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这正是横亘在诸葛亮北伐面前的最大难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战争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诸葛亮想要北伐必须要走蜀道。 川蜀之地地势险峻,山路居多,粮车只能缓慢通行。因此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稍微减轻了运粮的难度。 可是虽然这个发明有点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中有记载:“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由此可见,粮草不济是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结语 中国自古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用来形容成功之路上的三要素。可是诸葛亮北伐,三者皆缺,即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注定其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