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我省首次实现禾虫人工养殖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我省首次实现禾虫人工养殖

项目位于马尾琅岐,亩产达300多公斤

本报讯(记者蓝瑜萍)经一年半的科研攻关,近期,我市首个“禾虫(疣吻沙蚕)生态养殖试验”项目在马尾琅岐成功验收,7亩试验田养殖成体禾虫1400多万条。这也是我省首次实现禾虫人工养殖。

禾虫,又名疣吻沙蚕,被称为水中“冬虫夏草”,集中分布在暖温带沿海河口地带,在福州闽江口琅岐岛、龙祥岛及罗源鉴江一带均有分布。禾虫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味道鲜美,常于中秋前后上市,历来单价不低于百元,在福建、广东、广西及港澳等地深受欢迎。

白天,在琅岐禾虫养殖基地,禾虫纷纷钻进泥土里,难见其真身,只在泥巴表层留下无数个细密的小孔。福州松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陈庸秀向记者介绍:“禾虫,福州人都称作‘流蜞’,长得有点像蜈蚣,体SE金黄,间夹带红SE,一向很机敏。”

近年来,由于盐碱入侵及环境问题,禾虫数量锐减。“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有污染的地方就不会有禾虫的踪迹。”陈庸秀说。

为丰富百姓“菜篮子”,保护生物多样新,福建、广东等地纷纷开展禾虫人工养殖试验。去年4月,在马尾琅岐养殖基地,我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联合福州松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率先启动我市首个“禾虫(疣吻沙蚕)生态养殖试验”项目。

“琅岐属于低盐度的河口地区,有自然生长禾虫的基础,适合进行人工养殖。”项目负责人、市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游小艇告诉记者,目前业内并未完全掌握禾虫的生长习新,一些地区也尝试过在淡水、半咸水条件下养殖,但成活率、产量并不稳定。

经过1年半的莫索,首批幼苗禾虫终于长大了。本月13日,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前往琅岐基地,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

经现场测验,试验池塘每平方米底泥成体禾虫平均数量达3000多条,亩产达300多公斤。7亩试验池塘成功养殖出成体禾虫1400多万条。

“目前,禾虫试验田亩产产值预计能达到3万元,高于一般河鲜,且管理成本较低。”陈庸秀说,养殖禾虫对生态环境很友好,不仅能净化过滤水体,还能为水草生长提供养分,一举多得。

“养殖试验取得成功,对促进我市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丰富百姓‘菜篮子’具有重要意义。”游小艇说,接下来,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还将尝试稻田养禾虫,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促成农业绿SE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上一篇:张邦文:退役不褪SE 建功新时代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