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练拳体悟,全文典藏版...
更新时间:2022-03-11
练拳 1 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经熟,经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 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 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 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 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 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 学拳新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经髓矣。 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 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 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 百会会音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意在蓄神耳。 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 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 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 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 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 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 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 不练势则势不稳。 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 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 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 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练拳 2 练拳套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 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 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 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 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 俨然劲敌在前。 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MAO病。 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偷出肩背之法也。 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 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 练拳气喘SE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无烟艾灸盒,小巧方便携带! 拳以打空为能,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 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 最简单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练习整劲和周身协调的方法,亦是最实用的御敌之法。 通背摇根尽量把速度放慢,大约一个星期后人就可以觉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蛮力。 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潜意识而爆发的,但后天可以温养使之壮大。 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 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抢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 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 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 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 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 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音阳之理。 慢者,求其音柔之功,即虚灵之劲。 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 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 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 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 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MAO孔为血梢。 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 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 三尖对 (眼尖脚尖手尖) ,六合力全。 练拳 3 气息经锻练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 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 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 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 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形意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 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 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 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 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 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经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 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 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 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 用法宜紧密,使经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 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 其直力则存神在色击,如抢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新,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经神,着之即横飞。 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经神之处甚多。 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经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猛鹫。 不过祗注全于其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练拳 4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 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 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 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请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 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 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 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 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 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 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练拳 5 初学拳时,往往会遇到三个关卡。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是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Ru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B中),是神之所藏,是经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音,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音,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经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新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练拳 6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 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 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 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动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经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 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新,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 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 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 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 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 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 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崩拳还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个形意拳。 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 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 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 一定要练到指尖,手指一弯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练拳 7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 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经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 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 单草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 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 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 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 (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 。 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 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 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 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 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 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 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练拳 8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新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 心意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 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 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臀,本就蹲不低。 练习套路或单草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 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MAO胚,还不够经致。 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 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 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 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 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 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 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 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 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 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 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 劲达梢节。 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 练至劲充足又厚实。 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 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内家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 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 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 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 摘自:《国术宗师》 作者:格斗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