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北京市武协会长杜德平:太极拳进京有四个阶段,要讲清楚它的历史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杜德平展示太极拳。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进行了一轮大范围拳种发掘工作,共认定了129个拳种,其中80%的拳种集中在北方地区。“北京拳术半天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悠久的习武传统和浓厚氛围,其中太极拳发展更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杜德平称,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优势明显,既有历史上传播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淀积的人才优势。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将其归纳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守正是太极拳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创新则是太极拳长久不衰的内在动力。

渊源

杨露禅进京教拳引领黄金时代

19世纪中叶,杨露禅进北京教授太极拳。在杜德平看来,这可以看作中国拳术黄金时代的起始,以太极拳为首的内家拳术居于这个黄金时代的中心位置,这也是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杜德平介绍,杨露禅通过端王(爱新觉罗·载漪)入宫,太极拳成为王公贵族首选的健身方式,“正所谓穷文富武贵太极,当时很难有老百姓花重金请个拳师,而且太极拳想要练好,怎么也得6到8年以上。”

这一时期,活跃在北京城的有通臂拳、三皇炮捶、八极拳、弹腿、查拳、少林六合拳以及新兴的八卦掌、形意拳等多个拳法。这些拳术门下各拳师之间交流颇多,很多人都受到太极拳拳理和技术的影响。

杜德平将太极拳在北京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二阶段为1911年至1949年期间。辛亥革命以后,全国文化中心南迁,不少习练太极拳的人士离开北京。杜德平称,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这符合它的发展趋势。这期间,武术教育家许禹生选择留守北京,并成立体育研究社,引进吴鉴泉、孙禄堂等名家推广太极拳。一起留在北京传授太极拳的还有全佑(吴式太极拳奠基人)的大弟子王茂斋,后者与吴鉴泉一起被公认为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

杜德平介绍,民国时期,太极拳被尊为“国术”,但政策导向已经由格斗而偏向强身、养生,“只是因为还有老拳师在,尚可以维持较高的格斗水准。”

杜德平认为,太极拳已成为基层群众健身的重要方式。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革新

七成爱好者从简化太极拳入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太极拳迎来了它在京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1949年至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身武术和竞技表演新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基本上结束了重格斗拳术的时代。杜德平介绍,中国文化自古强调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得以武犯禁,太极拳的击打和防卫功能在这一阶段逐渐弱化。

“当时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有个武术处,组织专家创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就是为了服务大众。”杜德平称,中国武术除了功法、拳法、技法,还非常看重套路,而套路编排跟中国文化一样都讲究对称,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里就有外。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对普及太极拳有重要作用,使之真正走向社会。杜德平介绍,北京太极拳爱好者至少有70%从简化二十四式入手。

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从1976年至今,太极拳成为基层群众健身的重要方式,杜德平也是在这一阶段接触到了太极拳。这一时期,太极拳发展势头迅猛。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武术热,北京成立了多种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传统拳术组织。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武式太极研究会、李式太极拳研究会相继成立。各个研究会的成立确有恢复传统太极拳的目的,也使传统武术界的文化生活和武技得以传续。“这段时间,中国拳种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武术协会功不可没。”杜德平说。

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总结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利好

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优势明显

“北京拳术半天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悠久的习武传统和浓厚氛围,其中太极拳发展更是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北京在传承发展太极拳方面优势明显,一来有历史上太极拳传播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二来有历史淀积的人才优势。同时,北京有着首都地缘优势,教育体系、政府政策执行力等都有一定优势,这决定了北京在传统武术复兴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过去十几年,太极拳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太极拳成为表演项目。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其文化价值成为海内外讨论的焦点。“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人类。”杜德平称,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美学追求等成为世界共同拥有和保护的重要遗产,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标志新意义。

谈及太极拳的传承,杜德平总结为“传要守正,承要创新”,守正是太极拳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创新则是太极拳长久不衰的内在动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杜德平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传承并发挥太极拳优势,才能把太极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在杜德平看来,大趋势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发展是利好的,而且会是越来越好,这一点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杜德平说,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不是老年人运动。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变招

线上打太极成非常态下的常态

2007年,杜德平拜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马虹为师。2019年,杜德平当选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长。用他的话来说,近40年完成了“从观花者、养花者到卖花者”的角SE转变,“在我正式拜了马虹老师以后,我的任务就是传承。传和承什么关系?你要想传的话,得先把东西学好。”

杜德平称,中国文化中君子有三乐,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老师把掌握的核心东西传授给后人,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当选会长后,杜德平给协会的定位是为北京武术人服务的平台。北京市武协换届期间,在北京市体育局主管领导的带领下,相继召开了十余次座谈会,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并制定了协会五年发展规划以及青少年武术发展十年规划,太极拳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新冠疫请来了,而且持续了这么长时间。2020年初,北京市武协率先提出“习练太极拳,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口号。

杜德平介绍,疫请的不确定新,也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拳打卧牛之地,太极拳经济实惠,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修心养新。”这期间,北京市武协创新赛事,相继举办最美太极老人、陈式太极拳等网络比赛,巩固住了太极拳习练人口。“这些线上赛事,不再像之前由各单位组织,个人只需提交视频就行了,这也符合太极拳顺其自然、舍己从人的理念。”杜德平介绍,疫请期间各种线上培训一直没有断过,逐渐成为非常态下的一种常态。

同时,北京市武协多次组织太极名师去社区、乡村、机关,为全民健身服务,让大家了解太极拳的真谛,充分展现其防身、强身、健身、修身的四大功能。

杜德平称,此前由于各种原因,有点过度消费太极拳的名声,这要求他们在向年轻人介绍太极拳时要讲清楚太极拳的历史,“一定要正本清源,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不是老年人运动。”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陈荻雁

  • 上一篇:最完整的日本铁壶基础知识大全(建议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