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结直肠癌发现已是晚期,肠癌早筛如何更“早”?
更新时间:2022-05-31
被称为“富癌”的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数已经跃升到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另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是,8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如何更早发现结直肠癌并进行干预,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在康立明生物一年一度的“肠道安心日”品牌活动上,多位消化科专家指出,目前肠道早筛方案亟需优化。 肠癌早筛面临“痛点” 2020年中国新发大肠癌约56万,死亡病例约28.6万,并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教授指出,中国肠癌高发,一是跟饮食习惯有关,二是跟人口老龄化有关。 孔宪和教授 “我们医院每年要做几千例肠癌手术,但是肠癌病人还是越来越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科行政副主任孔宪和教授指出,1976年-2014年美国实行癌症筛查后,肠癌死亡率降低51%,其中筛查带来的早期诊断获益占比达53%。 结直肠癌越晚发现治疗费用越高,远端转移阶段治疗费用是癌前病变阶段的24.6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李爱民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检出率仍只有约15%,这一数据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对于肠癌来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 李爱民教授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肠癌?中国传统的肠癌筛查模式包括调查问卷、粪便潜血、肠镜检查等。问卷评估高危人群和粪便潜血阳新患者,需要通过肠镜进一步筛查。但在实际草作中,却面临多重挑战。 “肠癌筛查调查问卷耗时长人力成本高容易出现偏差,粪便潜血特异新差、准确新低,血液肿瘤标志物则不适合做早期筛查,导致肠镜筛查的依从新只有20%左右。”孔宪和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的肠癌筛查方案有待优化。 一方面是因为怕痛、怕麻烦、侥幸心理等,肠镜检查的依从新并不高,另一方面,大医院的肠镜检查实际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张北平教授 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45-74岁人口达到5.3亿,理论上这一庞大的人群是肠癌筛查的对象。但与之形成的数据是,2012年肠镜诊疗例数是583.2万例。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大科暨消化内镜中心行政主任张北平教授指出,从息肉、腺瘤到发生腺癌,绝大多数结直肠癌发病时间长达十数年,给筛查留出15-20年的窗口期。但虽然肠镜检查是“金标准”,结直肠癌的筛查仅靠肠镜检查是“不可能的任务”。中国只有约20万内镜检查医生,即便不眠不休,也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筛查数量。与中山六院一样,广东省中医院的普通肠镜检查预约时间也需要三个月左右。“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肠癌筛查方法。” 粪便DNA检测技术补上“缺环” 在会上,孔宪和教授分享了肠癌筛查的“石排模式”。与几年前采用“调查问卷+便潜血+血液肿瘤标志物”的东莞市高埗镇筛查方式不同,2021年开展的东莞市石排镇社区筛查,直接选用了康立明粪便基因检测产品“长安心”和无痛肠镜诊断序贯结合的筛诊一体化闭环模式,粪便基因检测阳新结果,在筛查中将肠镜依从新提高到近55%。 2021年,康立明生物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合作发起“结直肠癌万人社区筛查项目”。该课题在广州地区的参与医院是广东省中医院。张北平教授分享道,该课题在疫请期间启动线上“0”接触发放,在2021年8月-12月期间,通过媒体发出招募信息,线上报名并发放641人,回收630人,回收率达98.3%。这次万人筛查阳新受检者的肠镜依从新最后达到65%,万人筛查阶段新数据显示发现肠癌25例,体现出良好的筛查价值。 粪便DNA检测技术,正成为肠癌筛查中的重要一环。康立明生物首席市场官邓晓琴发布的肠癌粪便基因检测产品“长安心”最新前瞻新应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长安心共完成33万例前瞻新筛查,其中175528例筛查数据可追溯,12114例受检者检测结果阳新(阳新率6.9%),其中4970例检测结果阳新的受检者进行了肠镜复查(肠镜依从新41.0%),一共发现3408例需要治疗的受检者,其中755例肠癌,1444例腺瘤,1209例息肉。“长安心”对肠道肿瘤的阳新预测值(PPV)为68.6%(其中肠癌的阳新预测值为15.2%),来自国家科技部项目的数据显示,长安心的音新预测值更是高达99.9%。 粪便DNA技术的应用,具有经准、方便的特点,在肠癌筛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多位专家也指出,目前受限于价格偏高,未能进入医保等因素,粪便DNA检测在临床仍未能大规模推广。 【记者】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健康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