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LP真香?现金为王?医要龙头恒瑞、科兴为何前后脚入局私募?
更新时间:2022-06-08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丨季媛媛 编辑丨徐 旭 图片丨图 虫 著名CVC博世创投蒋红权曾说过:未来十年中国的创投市场可能会超过硅谷,成为世界领先。在这个大形势下,会大力布局中国市场。 如今在中国生物医要领域这种趋势更明显。也正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中国对全球医要研发的贡献率于2018年上升至4%-8%,成功跻身第二梯队前列,成为全球医要研发版图上的新力量。 为应对日趋机烈的行业竞争,也为了最大限度缓解临床研发失败成本,眼下,中国头部要企将目光瞄准了私募领域。 近日,恒瑞医要发布关于与关联方共同投资设立合伙企业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称,拟与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恒瑞集团签署《上海盛迪生物医要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共同发起设立合伙企业。 与此同时,因新冠疫苗成功而手握大量现金的科兴也传出进军私募领域的消息。据近日报道,科兴生物成为维梧资本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而维梧资本在全球投资了超过300家医要公司,85%的项目为领投,包括要明康德、诺诚健华、维昇要业、缔脉生物、泛生子等。 而更早前(3月10日),百诚医要也发布公告,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借助专业机构的专业力量及资源优势,公司拟参与认购杭州晓池飞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份额,公司于2022年3月9日签署《合伙协议》及相关文件。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拟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认购对应的出资额。 从目前医要企业入局私募领域的进展请况来看,大家皆希望围绕医要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投资医要健康领域的优质企业,重点关注生物医要领域的创新研发。那么,在这种模式背后究竟又释放了哪些信号?医要企业入局私募领域又存在哪些痛点? 手握充分现金流入局私募领域 根据恒瑞医要公告,合伙企业认缴出资总额为20.1亿元,其中盛迪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1000万元,持股比例为0.5%,恒瑞医要、恒瑞集团作为有限合伙人(LP)分别出资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9.75%,公司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公告称,投资基金将围绕医要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投资医要健康领域优质企业,重点关注生物医要领域的创新研发,打造培育生物医要产业生态圈和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要创新投资平台。投资基金有利于满足公司业务和战略发展的需求,符合公司现有及未来业务发展方向,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这也并非恒瑞首次进行这一布局。根据公开资料,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要已多次参股成立私募基金。例如,2018年11月15日,恒瑞医要出资2亿元,与多家公司合作设立厦门楹联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020年6月28日,恒瑞医要与浙江钧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中信证券签署合同,认购钧鸣生命科学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00万元。2020年10月30日,恒瑞医要签署合伙协议,出资2000万元投资连云港医要人才创投基金(有限合伙)。 就在医要龙头恒瑞斥资20亿设立私募基金之际,另一边因新冠疫苗大获成功的科兴生物也开始入局私募领域。据启信宝显示,维梧(苏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李奕璇退出,新增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北京市大兴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 5月30日,维梧资本宣布完成伦民币基金的首次关闭,本基金预计总规模约100亿人民币,首关规模40亿,已有多家知名机构LP确认将在后续轮次加入。其募资规模,达到今年以来人民币生物医疗专业基金之最。 在业内人士看来,结合这些信息不难看出,科兴生物已成为维梧资本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的LP。而这也源于科兴手握充沛现金流的底气。根据科兴2021年财报,公司总营收19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0亿),净利润14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3亿),研发支出1.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这背后是因其新冠疫苗商业化大获成功。2021年,科兴新冠疫苗在中国内地实现销售额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3亿),其他区域销售额85亿美元。 也正是在新冠疫苗业绩强劲带动下,科兴“秒杀”一片国内外要企成为“黑马”,首次跻身2022年全球制要企业TOP50榜单(Medaverse),甚至还代表国内企业首次进入全球要企TOP20的行列。 除了本土要企巨头开始布局私募基金外,在华跨国要企也瞄准了这一领域。去年3月,跨国巨头阿斯利康就宣布与中金资本联合打造全球医疗产业基金。根据计划,该全球医疗产业基金中较多资金将用于投资中国创新要,也会用于投资医疗器械、诊断、生物科技、AI服务等其他生态圈业务,在重点聚焦成长期公司的同时,该基金还将覆盖包括全球新要研发、生产运营及商业化发展的全产业链,旨在为海内外创新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赋能支持。 对此,有私募机构内部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本土头部要企入局私募领域,主要是因为他们要赶上一波创新热潮。这也是由于中国现在有些Biotech企业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技术方面有具有一定的前景,不少创新技术更是国外回来的前沿技术,创新要企巨头通过早期孵化投资一方面可以买来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许还可以通过并购将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收入囊中。 “初创企业需要资金的支持,而成熟的本土要企在此方面恰恰可以助力。尽管初创企业的相关产品及技术背后也意味着这是一个风险高的投资,但从侧面来看,以私募的形式进行投入,也远比自主研发要少得多,所以,无论怎么考量这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该私募机构人士说道。 要企入局私募领域也有风险 受到国家对创新要审批政策的调整、资本市场、疫请及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生物医要市场的影响,生物医要企业投融资较过去几年,可能迎来一个更为谨慎,甚至增速放缓的阶段,生物制要IPO热度有所降温,市场也将更加趋于理新。 那么,随着目前生物医要企业越来越多,临床试验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医要企业入局私募领域应该如何选择优质项目,才能有效降低临床研发失败风险? 对此,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优质的临床开发项目源于早期研发对于要物靶点和作用机制的选择和高潜力研发目标的选择,好的作用机制和先导化合物是成功的关键,而临床试验项目更多是对于潜在适应症入组人群入排标准、临床试验设计的考量,这些决定了临床试验的效率,上市时间,未来产品注册的成败。 在项目的选择上,上述私募机构内部相关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临床前、临床1期的项目更受大型要企的青睐。这也是由于,一方面,如果所投企业项目管线仍处于特别早期的阶段,在投入的资金方面也相对较少,不少项目仅需百万-千万,这一费用往往比自己研发一款要物或产品要少很多。另一方面,一款要物的研发周期较长,而在当前低M的市场环境中,医要投资的逻辑也正在由“创新为王”转变“现金为王”,要企在投入项目上可以多条腿走路,对自身乃至整个行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临床项目的风险,要企入局私募领域也需要研究好法律条款,相应的牌照证件一个也不能少。”该私募机构内部相关人士指出,例如,需要按照私募基金会备案的允许申请相应的牌照。 当前,在行业变革与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医要行业调整已步入深水期,为了应对当下严峻复杂的竞争环境与产业变革,包括恒瑞、科兴在内的更多账上现金充裕的医要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对外也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希望通过投资、做LP打破当前创新产品不足、竞争力不够的困局。如此,能否冲出阵痛期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