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泰州文脉|水的滋养

泰州市文旅集团唯一指定官方公众平台

泰州的文脉

图:泰州市

泰州文脉,在于水的滋养。

回望一眼,泰州人文始祖、战国时楚将昭阳首居其功。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连克魏国八邑后,获食邑兴化。他发动军民围海造田,开发里下河地区溱湖洼地,由此竟发轫出一座水韵通灵的“泰然之州”。

▲河网纵横、湖荡密布(图源:泰州发布)

离开乡间名胜,迎面而来的两宋名士范仲淹、滕子京、王安石、胡瑗……又让泰州文脉生机盎然。

北宋天圣初年(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他修海堰、建学宫、筑小梅岭和沧浪亭馆,泽惠八方。与他同科进士滕子京追随而至,率众降服里下河水患,至今仍民享其利。

史载,泰州望海楼文会堂为滕子京初建。范仲淹在《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五言诗中写出“君子不独乐”之句。滕子京百读不厌。后来,滕子京调岳州(今岳阳)任职重修岳楼,他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果不其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甫一出口,便震惊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与思想共鸣。

▲文会堂

文会堂前,有一棵五干同根的“五相树”。我小心翼翼地走近它,一路邂逅了北宋宰相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他们都曾在泰州为官,把一身文采寄托到了泰州文脉的千古幽请。

清风阁,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在扬州为官时,曾多次登临清风阁,留下一首《清风阁》 诗。其中“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的诗句,把青年王安石怀才不遇的经神衣钵,锲入泰州文脉深处。

▲清风阁

告别清风阁。渐渐地,我又闻听到北宋泰州安定书院的浩浩文风;望见了泰州籍大学者胡瑗,携带着“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教育理念,一越千年。

安定书院最早源于北宋、成于南宋,是江苏地区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胡瑗因世居陕西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北宋景佑初年(1034年),由范仲淹推荐为秘书省校书郎,从学弟子数千,名臣学者多出其门。史载,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范仲淹誉之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文天祥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

▲胡瑗先生像&安定书院(图源:泰州发布)

说到底,安定书院应该是泰州文脉开枝散叶的原乡。胡瑗又凭借一己之力,为大宋王朝撑起培养栋梁之责。在我看来,帝王将相的那些褒词,绝非谈资或吹捧,而是对胡瑗、对泰州文脉实实在在的恭敬。

兴化白驹场(今属于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福地。当年,为躲避兵灾,他给兴化好友顾逖写信求助:“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兴化古称)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顾逖以诗答曰:“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有了去处,施耐庵携部分家眷和门人罗贯中渡江北上兴化。先借宿顾逖家中,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白驹场置田地房屋,开启隐居著书模式。

这是古代中国历代落魄文人的晚风。

▲施耐庵文化园(图源:兴化网闻)

泰州海陵扬郡试院遗存,原是明朝都察院,清康熙年间改建“学政试院”,是扬州府治八县考秀才的地方。据考证,该遗址也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的实证之一。试想,囿于“考棚”的天下学子,又有几人能真正冲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镣铐呢。甚至,稍一走神,便会被历史碾碎成尘。

幸亏来了“泰州学派”,又把泰州文脉推向新高峰。

崇儒祠,祭祀着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初名“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他的老师王守仁将其改为“艮”。王艮发扬了王守仁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新,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王艮的学生,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新。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成为“泰州学派”鲜明印记。

▲崇儒祠

泰州文脉的风骨,在清代尤显丰满刚劲。

兴化籍清代“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以“得志加泽于民”为入仕思想。任山东地方官时,他“开仓赈贷”、“捐廉代输”,拯救百姓于灾荒之年,却遭到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强烈报复。

被诬陷贬官后,郑板桥靠卖画为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题画诗,又以如抢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是清代颇具代表新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竹石图》(图源:兴化旅游)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请。

“清朝第一谏臣”靖江季市镇人季开生;曾任泰州治水、后来落魄寓居泰州陈氏家庵创作《桃花扇》的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又是泰州文脉的一股清流。

泰州的文脉里,还飘逸着“武进士”的传奇佳话。

张兆璠,今泰兴市曲霞镇花园庄人,后移居泰兴城内包家巷。因擅使一柄大刀,排行老八,故绰号“张八刀”。清乾隆十三年(1735年),御赐“武进士第一人”。祖居姜堰桥头镇状元村刘荣庆、刘国庆兄弟,先后考取“武进士”。史载,刘荣庆还是“两仪拳”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位祖师,曾打遍御前侍卫无敌手,被乾隆帝惊叹为“天下神功”。

行至近代中国,泰州文脉的成SE,愈加物化与深刻。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魏源(1794-1857年)任兴化知县。他改革盐政,筑堤治水,兴化百姓把收获的水稻都称作“魏公稻”。他与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最有眼光的人物。在《海国图志》中提出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观点,把学习西方“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

我想,从鸣响民族经神的视角来看,魏源又把泰州文脉引向了宏大气象。

▲魏源雕像(图源:网络)

end

编辑 |王晨

  • 上一篇:1949年杨虎城遗体被发现,面部被强酸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