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定都汴梁丨乱弹《东京梦华录》之二
更新时间:2022-06-21
我们看汴梁所处的位置,其实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中国”这个概念,在古人那里,最早指的就是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一带,而汴梁恰好就在这个地带的中间,算是中国之中。东连大海,西接关中,南临江淮,北挽燕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考虑到当时宋朝的疆域,作为京城是很合适的。 但汴梁这个地方从军事角度看,有个大问题,就是这地方一马平川,除了北边有条黄河,算是天险,其他地方无险可守。从军事角度考虑,一旦有敌人来袭,只要过了黄河,那就是一马平川。而大家也知道,黄河不像长江,不是很宽,渡过来并不是很难。 北宋的主要敌人是辽和后来的金,那都是游牧民族,骑兵众多。这种平坦的地形,最适合骑兵横冲直撞,而北宋因为领土内,适合养马的地方非常少,马匹一直不足,部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冷兵器时代,步兵对抗骑兵,吃亏不少。北方的敌人一旦过了黄河,和很容易就攻到汴梁城下了,这也是后来靖康之变,汴梁被攻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宋的皇帝大臣皇帝也是知道汴梁的这个短板的,但他们为什么仍然选择汴梁住下来呢,他为什么不迁都呢? 之前我讲过,唐朝就是两京制,西京是洛阳。唐朝皇室曾经多次离开长安,前往洛阳,有时候一住好多年。 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呢,不是为了去洛阳看牡丹花,而是因为长安粮食不够吃。 长安当时是百万人口的城市,关中一带的确很肥沃,但以那时的农业水平,要光靠着关中的粮食,在当时要养活那么多人口的也还是很艰难的。这就需要从外面运粮食来。 今天我们一个大城市,吃喝用度,每天需要火车、卡车、飞机不停地送,才能保证城市供应。关中虽然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但凡事都有两面,山河险要,道路就难行。以交通古时候的交通条件,路上稍微出点事,道路阻断,粮食可能就运不进来了。 这还是小事,要是赶上关中闹饥荒,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可吃,就得挨饿。所以连皇上都得拖家带口跑到洛阳吃饭去。 隋炀帝之所以迁都洛阳,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吃饭问题。经过南北朝三百年之后,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已经转到南边了,但政权中心还在北方,朝廷大量官员、军队要吃饭,北方粮食不够,要从南方运。比起长安,南方运粮到洛阳肯定要容易得多。 隋炀帝修大运河,后世不少人都说他如此劳民伤财,就为了自己坐船去江都玩,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但这事是冤枉了隋炀帝,他开凿运河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沟通南北,尤其是为了从南方往北方送粮食,水路运输是当时成本最低、运粮最大的运输方式,他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游玩。 但这个事和宋朝皇帝住在汴梁有什么关系呢? 汴梁的这个名字,本身就因为汴河从这里流过,所谓汴河,就是大运河的一部分,隋朝时叫通济渠,唐以后就叫汴河。 通济渠的起点是洛阳,南方的物资可以借这条水路运到洛阳。 白居易有首诗,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就是汴河,瓜州在扬州,旅人从汴河坐船能一直到扬州。后来,唐朝皇帝借了隋炀帝的光,跑到洛阳去才能有饭吃。 但宋代建立时,距离隋炀帝开凿运河已经过了三百年了,运河和自然河流不同,它是人工开凿,水流较缓,泥沙非常容易郁积。过了这么多年,运河的很多地方都堵了,通不了船了,这中间就包括洛阳的这段运河。 南方运粮通过运河到不了洛阳了,那能到哪儿呢?能到汴梁。 因为有粮,有大量物资能廉价、快捷地通过运河运来,汴梁才能养活大量人口。自大运河修通之后,一千多年间,大运河上的”漕运“,都是中国南北运输的命脉所在。 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中,北方先后建立了五个国家,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其中后面三个,全部定都在汴梁,就是因为汴梁有运河的便利,能维持中央政府在当地的巨大物质需求。 宋朝不是没想过迁都,比如开国之君赵匡胤就考虑过迁都洛阳,因为洛阳虽然也在一片平原上,但四周是有山的,洛阳所处,实际是个小盆地。从军事角度考虑,肯定比开封要好。 但最终,宋朝还是没有迁都,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洛阳那段运河已经淤塞,运输不便,养活不了皇家那帮子人,还有中央那么多官员,和数量庞大的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