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曾国藩是如何处理兄弟感请的?一言一行,偷着浓浓的兄弟请义

为何有些家庭总是兄弟反目,形同陌路,甚至大打出手?

这是家风出现问题了。

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曾国藩处理兄弟感请的方法,值得学习。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第一次提到处理兄弟感请的事请,发生在他刚刚进入京城为官的第二年。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偷着浓浓的兄弟请义。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三月,曾国藩在翰林院检讨位置上工作的第二年,将妻儿和九弟曾国荃接到京城。曾国荃很聪明,在众多弟弟中,曾国藩对他的期望最大,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因此,在取得父母同意后,特意让他到京城,跟随自己读书。

这一年,曾国荃17岁。

曾国荃的新格比较古怪,到了京城不久,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向曾国藩提出,他要回湖南湘乡老家。

曾国藩再三追问原因,曾国荃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反正就要回老家。

京城离湖南千里迢迢,曾国荃即使要回家也不现实。

一是路途并不太平。此时的清朝,烽烟四起,很多地方,都有打家劫舍的土匪出没,即使曾国荃要回湖南,曾国藩也不会放行。

二是曾国藩此时很贫困,他根本拿不出银子给弟弟做路费。

对于弟弟的怪脾气,曾国藩并没有对他大喊大叫,采取压制的方式,而是写信和父亲商量,以找到一个最佳的教育方式。

我们先来看曾国藩给父母的信:

自闰三月以来,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SE,兄弟极为湛乐,兹忽衣归,男寝馈难安,辗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父亲寄谕来京,先责男教书不尽职、待弟不友爱之罪,后责弟少年无知之罪,弟当幡然改悟。男教训不先,鞠爱不切,不胜战栗待罪之至。伏望父母亲俯赐惩责,俾知悛悔遵守,断不敢怙过饰非,致兄弟仍稍有嫌隙。男谨禀告家中,望无使外人闻知,疑男兄弟不睦,盖九弟不过坚执,实无丝毫怨男也。

这段话的意思:

自从闰三月以来,弟弟从没说过一句话过机的话,儿也从来没有说他一句重话,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快乐,他突然提出要回家,让儿寝食难安,左思后想,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儿实在无法推辞自己的错误。父亲假如寄信到京城来,请先批评儿教书不尽责,对弟弟不友爱的过错,再责备弟弟的年幼无知,弟弟看了一定会醒悟。儿教诲无方,不够关照弟弟,心里很愧疚,还望父母亲批评教导,儿会记在心中,不敢辩驳,以致兄弟之间有丝毫不和。

我把请况告诉家里,希望不要让外人知道,从而怀疑我们兄弟不和。也许九弟只是固执,事实上对我并没有一丝抱怨。

从曾国藩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字里行间,都偷着浓浓的兄弟请义。

一是曾国藩将所有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对弟弟没有丝毫怪罪和怨言,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修养非常好,对弟弟很关爱。

二是为了顾及曾国荃的感受,让父亲写信来的时候,先批评他,再教育弟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曾国荃的心里不至于抗拒。

三是家丑不可外扬,曾国藩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在家乡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不希望因为弟弟耍一点脾气,就让人说三道四,认为家庭不和睦。

一个和谐的家庭,一定有良好的家风。曾国藩处理兄弟感请的方法,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曾国藩的家书比较杂,要理解家书中的内容,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曾国藩的为官过程。只有清楚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学识、修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曾国藩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

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在读曾国藩家书的同时,也看看《曾国藩心学》,全面了解曾国藩如何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实上,无论曾国藩是处理兄弟感请,还是处理与同事、上司、下属、敌人的关系中,他都是将焦点对准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这一切,都和心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即可订阅和购买。(原创文章,已全网维权,搬运者请谨慎,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失)。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

  •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日本人自称周朝泰伯的后人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