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中国生死存亡之际展开的大变革,求变是死,不求变是亡,怎么选?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如果需要进步就需要变革,清末为了尝试变革也实施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等方面,但是最后却因失败告终。

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因为辛亥革命等原因而导致的失败,但是从本质出发却是因为当权者的出发点已经和大众产生了冲突,民心向背,他们不把最有机的力量也就是广大群众凝聚起来作为最大的支持,只单纯从阶级利益出发,当然只能使得革命的失败。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成为了列强赚钱的地方,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开始崩溃,无论是贸易主权还是司法主权都无法得到保障,于是政府的执政能力逐渐丧失。

清朝当时的掌权者就决定展开一场自救活动,从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名《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开始,清朝就决定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把君主专治改为君主立宪制,并在1906年9月1日公布了《仿行立宪上谕》,成为清末宪政的总纲。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书面而忽视了实际请况,那就是君权和民权的悬殊使得民权成为一个空谈。况且新政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需要的是高额的成本,这明显是不对称的。

第二就是新政要求的是宪政民主思想,但是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传统儒学的困境,这样的转变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呢。虽然在外国侵略者到来之后,中国有很多开始学习外来的文化,但是他们的思想深处仍然是中学为体,仍然是封闭的,自我感动的。

第三就是走的道路问题,统治者希望效仿日本集体立宪,但是改革派却更希望走欧美的分权立宪,他们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知道民间的政治诉求。于是双方就以此为矛盾点互不相让,之后清朝又盲目废除科举,使得那些一直在为科举考试而奋斗的读书人失去了方向,他们也被B得加入到机进派中,清政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孤家寡人。

其实清政府在这点上的大致方向是没错的,因为中国当时的国请就不可能让它成为欧美国家的模式,在当时四分五裂的请况下只能选择一个有正统新的、强大的老牌权威来带领,而这个人选只能是皇帝。

虽然在时代和人物等冲突下,新政最终是失败了,但是好歹中国也开始了自救的道路。

  • 上一篇:他代父亲回乡凭吊张作霖,为何连乡音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