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是秦孝公、秦惠文王还是秦昭襄王?
更新时间:2022-07-16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 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孝公,但秦孝公功在当代,利更在千秋。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这几位秦国君主的功绩和成就。 秦孝公——秦国强大之奠基者 众所周知,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很快便就富强起来,并且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而商鞅变法的改革者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施展抱负,是因为秦孝公知人善任,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孝公就是那个伯乐。 而且秦孝公不单单是伯乐,因为商鞅所提出的“富国强兵”触动了秦国几乎所有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以甘龙、 杜挚为首的旧贵族反对,如果没有秦孝公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商鞅,那么即便商鞅具有大才,也难以在秦国施展他的抱负。 秦孝公虽然是秦国君主,但守旧贵族的代表人物甘龙是秦国太师,位在三公之上,同时也是秦国的世族领袖,于是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组成的守旧贵族复辟势力,成为变法新锐势力的最大政敌。 而且秦孝公还要担心新的制度是否会遭到国人的议论,但秦孝公最终还是下定决定支持商鞅在秦国内进行变法改革。可见秦孝公是顶着巨大压力支持商鞅的,并且对商鞅十分信任,这可不是一般伯乐所能做到的,就比如吴起,因为鲁元公和魏武侯的猜疑,最后被迫离开了鲁国和魏国。 因此在秦孝公和商鞅这对伯乐关系中,秦孝公这个伯乐更加重要。我们也可以在本文浅析一下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紫陌认为伯乐更重要一些。可能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埋起来的金子还能发光吗? 就比如商鞅就好比金子,他未入秦国前是在魏国,而魏王并没有发掘这块“金子”,即便魏相公叔座大力推荐,魏王也没有放在心上,那么商鞅这块“金子”就如同掩埋,即便具有大才也难施展他心中的抱负,只有等人发现的那一天才能发出他的光芒,这个人便是秦孝公。 即便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商鞅没有入秦,也会有其他士子入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才能的士子大有人在,但像秦孝公这样知人善任,有大魄力的君主却很少见,如果没有秦孝公这样的伯乐,商鞅即便是千里马也只能碌碌无为,因此伯乐比较千里马更为重要一些。 当然伯乐和千里马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光芒”,只有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于是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国内开始进行全面彻底的变法改革。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十余年后,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较之前都有了很大提升,国家变得富强起来,百姓也勇于为国家打仗。不仅出兵攻打魏国拓地至洛水以东,收复了部分河西地区(北洛水以东,黄河以西为河西之地),连周天子和各国诸侯都前来祝贺。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实力与日俱增,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因此秦孝公是秦国强大的奠基人。 秦惠文王——秦国强大之开拓者 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并未废其法。此时秦国也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秦惠文王便继承其父秦孝公遗志,继续攻打魏国。 《史记》记载:“魏纳音晋,音晋更名宁秦。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魏纳河西地。渡河,取汾音、皮氏。围焦,降之,魏纳上郡十五县。” 在秦军数次强大的攻势之下,魏国接连战败,不断割让土地给秦国,当魏国割让上郡十五县后,秦国至此收复了全部的河西地区,并且在黄河以东地区建立起东进基地(属河东地区),秦孝公在位时没能完成收复河西地区的工作,被秦惠文王出SE完成。 《史记》记载“义渠君为臣,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斩首八万二千。司马错伐蜀,灭之。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之后秦惠文王知人善任,重用张仪、樗里疾、司马错、魏章等大量能臣,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义渠、丹、犁称臣;巴蜀两国被秦兼并;东出函谷,仅修鱼、丹阳两战合计斩敌十六万多。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在攻灭巴蜀两国之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秦惠文王是秦国强大之开拓者。 秦昭襄王——秦国强大之崛起者 等秦昭襄王继位时,接手的是一副“好牌”。此时的秦国已经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治理下发展壮大,国富军强,已然是大国崛起之姿态,秦昭襄王只需要正常发挥,便能使强大更进一步。 而秦昭襄王同样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加上其在位时间也是秦国历代君主中最长的,超过了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在位时间的总和。因此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功绩,尤其是军事方面。 发生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著名战役就有很多,比如:伊阙之战(魏韩,斩敌二十四万)、五国伐齐之战(齐国)、鄢郢之战(楚国)、华阳之战(魏赵,斩敌十五万以上)和长平之战(赵国,斩敌四十余万),仅这五次战役就斩敌近百万之众。 除了燕国之外,韩、赵、魏、齐、楚五大强国都被秦昭襄王招呼了个遍,尤其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这个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因此秦昭襄王是秦国强大之崛起者。 不过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秦孝公奠定的基础上,而秦孝公又是继承父亲秦献公的遗志。 秦献公——改革先行者 秦孝公决心对秦国变法改革和其父秦献公有着直接关系,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意愿,在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中就有提及。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为图强秦国做努力,于是颁布了《求贤令》,进献富国强兵之策。 《史记》记载:“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衣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献公继位前,由于之前几任秦国君主在位时大臣专权,秦国出现过数次易君(秦献公也是因为大臣专政才被迫流亡魏国二十九年,之后才回到秦国夺回了君位),从而导致秦国国政不稳,日益衰弱,秦国的河西地区也被魏国夺去。 秦献公继位后,立志要收复河西之地,为此从雍城(关中西部,不利指挥)迁到了东边的栎阳(军事新都城),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同魏国作战,改变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秦献公在位时期改革方面的举措主要有几点:正式废除殉葬制,保留劳动力;鼓励多生,为作战需要;反对歧视外来户,提高人口数量;编制户籍,提升奴隶地位;扩大商业活动,提升秦国经济;推广县制,加强集权。 《史记》记载:“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虽然秦献公在位时没能完全收复河西失地,但是在对外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与晋国交战,斩敌六万(石门之战,战国时期秦国对东方各国第一次大胜);支援周显王,在洛阳城下打败魏韩联军;与魏交战,俘获魏国太子和魏相公叔座(少梁之战,魏国割让给秦国一座城池,也是秦国第三次收复河西之战),同年秦献公去世。 秦献公在位时期取得的军事成就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而且秦献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活动颇具成效,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秦献公是秦国改革的先行者。 结语: 从以上几位秦国君主的功绩可以看出,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取得的军事成就很显著,是具备首功资格的。不过从秦献公到秦孝公时期,秦国正处于由弱变强的阶段,是他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才为秦国奠定了崛起的基础,他们之功更在千秋,秦献公是先行者,秦孝公是奠基者。 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孝公,但毕竟是秦孝公不遗余力地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改革,秦国才开始与日俱强。 如果换成是秦惠文王或是秦昭襄王,可能两位秦君没有秦孝公那么大的决心和魄力,能不顾秦国宗室,以及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众守旧贵族反对,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彻底的变法改革意味着要推翻旧制,创立新的制度,但这样几乎会侵犯所有秦国贵族的利益,走到一众贵族的对立面。改革成功倒还罢了,如果没有把握好力度或是失败,即便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可能也会遭到秦人的非议。 秦孝公力排众议主张变法改革,这样的决心并不是任何一位君主都能做到的,是秦孝公的决心和魄力才让秦国与日俱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是秦国改革的奠基者,当居首功,没有他就没有后来强大的秦国。 当然秦孝公能下定决定变法图强和其父秦献公有着很大的关系,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生前遗愿,秦孝公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秦献公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不然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会更多,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经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