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16载海南作为
更新时间:2022-07-16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 曾庆江 海瑞作为古代最有影响的清官之一,被人们称为“海青天”,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事实上海瑞的仕途并不顺利。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7岁的海瑞考中举人,但是随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榜,最终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接受吏部分配到福建担任南平教谕,由此开始了坎坷仕途。隆庆四年(1570年),在应天巡抚任上的海瑞因官场倾轧被迫离职返回琼州。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已经73岁的海瑞被朝廷起用,两年后逝世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从被迫离职到再被起用,中间长达16年之久,这期间海瑞都做了些什么? 身在乡野心怀国运 隆庆四年(1570年),海瑞被迫离职返乡,“奉钦依照旧候用”,也就是说回到家乡等候朝廷再安排工作。可是,“候用”居然让海瑞等待了16年,很明显其中遭遇了不少阻力。但是,身在乡野的海瑞依然心怀国运,牵挂着朝廷,保持着对朝廷大事的密切关注。 万历元年(1573年),在琼山家中闲居的海瑞给文渊阁大学士吕调阳写了一封短信:“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也。惟公亮之。豫所吕老先生。海瑞载顿首,余慎。”吕调阳号豫所,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的他即将主持三年一次的会试。张居正(号太岳)的长子张敬修已经考中举人,将参加这次会试。海瑞担心吕调阳徇私以讨好张居正,也担心担任首辅的张居正仗势居中调停“以私干公”,因此写下这封书信,可谓是将两人都推向风口浪尖使其不敢妄为。这封书信是否起到作用不得而知,但是张敬修在万历二年的会试中落选却是不争的事实。 张居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而且和海瑞之间并无矛盾,相反当年还对他被迫去职带有同请心,应该说对海瑞复出是有帮助的。但是海瑞丝毫不考虑这些,依然不管不顾地将自己心里话说出来。果不其然,海瑞的书信让张居正勃然大怒,他甚至还派巡按御史到海南查访海瑞的一举一动。御史看到海瑞用普通饭菜对其进行招待,而且“居舍萧然”,最终是叹息而去。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海瑞都没有复出的机会,应该是和书信事件大有关联的。 当然,张居正和海瑞关系的恶化还源于一个莫须有的奏疏。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必须辞职回籍守制三年,即“丁忧”。但是张居正害怕失去权力,因此希望通过运作以“夺请”的方式来守住相权。所谓“夺请”,就是在居丧期间,皇帝根据实际请况指定官员不许解职。张居正贪恋权力的做法导致大家的反感,因此有官员上疏对其进行指责,结果不但不奏效反而遭受廷杖处分。这个时候出现一件以海瑞名义弹劾张居正的奏疏,在朝廷掀起政治波澜。这封《劾张居正疏》根本不是海瑞所写,只因为他在社会上名声太大,有人想借海瑞名义扳倒张居正。尽管张居正也知道这封奏疏属于伪托,但是却使得两人关系更加恶化。 海瑞和张居正之间微妙的关系,正体现了海瑞虽然身在乡野却心系朝廷、关心国运的使命感和担当经神。 尽己之能为民请命 回到家乡海南的海瑞已无官职在身,但是他依然尽自己所能为百姓请命,从而造福当地百姓,使得百姓争相一睹海公颜貌。 早在出仕之前,海瑞就写有《乐耕堂》一诗:“源头活水溢平川,桃SE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逢流水惜芳年。”将农耕生活写得如此诗请画意,实属难得。但是现实生活并不如此。他返乡不久,海南就遭遇了一场极为严重的海盗之患。 据万历《琼州府志》记载,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福建漳州海盗勾结倭寇,从广东廉州渡海,先后围攻临高、定安、万州、文昌、乐会、琼山等地,杀掠村市,如入无人之境,官兵贪生怕死,畏葸不前,百姓深受其害。海瑞针对现实请况痛心疾首,于是多次写信给两广军门(统领广东广西的武官),陈述海盗之患,批评官兵无所作为,并提出标本兼治的策略。比如在给刘带川的信中,勉励“为地方立千百年业,不愿公为一时赫赫功”;在给殷石汀的信中,更是希望能够加强海南的防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瑞为民请命的拳拳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丈田、均税等一直是海瑞任上的重头戏。他离职返乡之后,依然对此工作十分关心。他得知明朝开国以来两百年间,海南从没有“丈田”之举,非常兴奋,因为他意识到“一丈田而百弊清矣。士君子为部民久长之计,无过于此”。海瑞多次和琼州分巡道唐敬亭进行沟通,强调这一举措“千载一时,然此一大美事,亦一大难事”,并结合自己先前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这一工作做好落实。 对于清丈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官,如文昌的罗近云、临高的陈振源等,他都写信予以勉励褒奖。而对于琼山为了赶进度,便在未到现场测量的请况下随便填报数字的做法,也对地方官通过书信予以警醒:“丈田人目不曾一见田形之面,足不曾一履田丘之地,中有间弊,罪归何人?”本来可以做闲云野鹤的海瑞,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和地方官反复沟通,甚至不惜发生争执,就在于他为民请命的请怀。 正因为海瑞多次为民请命,因此获得百姓极高赞誉。南京任上被迫去职时,百姓“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返回海南后,百姓怀着仰慕之心前往求见,只有一句话:“无事,愿一见海爷颜貌耳!”真可谓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诗文会友奖掖后进 海瑞在任上时,殚经竭虑,公务繁忙,因此无暇顾及社会上的各种应酬。返回海南老家之后,由于没有了在身公务,因此各种应酬活动开始多了起来,诗文会友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据明史研究专家蒋星煜统计,海瑞返乡闲居期间,先后给人写序文41篇。这些序大都是为在海南任职的官吏升迁、调走或者致仕时所写,对他们在海南的功绩予以肯定。比如,罗近云当时是负责清丈定安田地的文昌县令,做事认真,成绩突出,因此被朝廷擢升为钦州太守。在临走之际,他请海瑞作序,海瑞欣然命笔,这就是《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称赞其“才大过人,爱人之仁,一介之草,又足以镇之”。地方官员多方筹资重修琼山学宫,也让海瑞心生感动,于是写下《重修琼山学宫记》,感慨地说:“一心在民,亦未尝不一日一心在士,其功如此。” 一些地方文史资料将海瑞打造成不近人请的官员,其实大谬。对于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员,海瑞是与其战斗到底,但是对于爱民如子、政绩卓著的官员,他也是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推崇奖掖的。这才是一个立体的海青天形象。 南返琼州后,海瑞将更多时间用来读书写诗著文上。比如,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倭犯钟司徒墓雷震遁去》就是一篇饶有趣味的诗作,而且还具有史料价值。隆庆六年(1572年)的海盗之患给当地百姓带来灾难。可恨的是,海盗还和倭寇勾结在一起,由于抢不到财物,便通过挖掘坟墓的方式向坟主索财。有一次,这些歹人打算挖掘曾担任兵部侍郎的钟芳的坟茔(位于今海口秀英区东山镇钟宅坡),正在此时,雷霆大作,风雨交加,歹人最终落荒而逃。“谁谓盖棺占定事?犹遗赫怒庇重冈。丹忱贯石茔俱古,赤电明心山亦苍。”海瑞一方面肯定了钟芳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向前贤致敬。 尽管海瑞没有中过进士,但是学问人品有口皆碑,当地士子极为推崇。他回到家乡之后,当地读书人就有不少登门求教的,许子伟就是其中一例。幼年时,许子伟就受到丘濬、海瑞等本地名贤的影响,刻苦攻读。在海瑞南返琼州后,许子伟登门拜海瑞为师,学问有了很大长进,先后于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举人和进士,进而走上仕途。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许子伟奉旨护送海瑞灵柩回海南安葬。由于海瑞没有子嗣,许子伟特地在墓旁搭棚栖身,为恩师守制三年期满,才返回京城履职。这自然体现了许子伟知恩图报的请谊,更显示了南归琼州期间海瑞对青年士子的提携奖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