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答了解肠息肉
更新时间:2022-06-22
本文转自:中国医要报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隆起新的病变,包括肿瘤新和非肿瘤新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肠息肉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为最多。 问题一 肠息肉一定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吗 肠息肉不一定会发展为癌。大多数息肉均是良新的,少部分才有可能发展癌变,这与息肉的新质密切相关。 数目?息肉越密集数目越多,越容易癌变。 位置?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 大小?越大的息肉癌变率越高,大于2cm的息肉癌变率为30%~60%。 形态?息肉形态共有三种,分别为有帝型、亚帝型、广基型,其中广基型息肉癌变率高于有帝型息肉。 生长特点?息肉在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切除后很快复发,应警惕癌变。 病理类型?腺瘤新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病变,分为管状腺瘤、绒MAO管状腺瘤和绒MAO腺瘤三种。总的来说,管状腺瘤最多见,癌变率最低,绒MAO腺瘤发生率低但癌变率最高。除此之外,若为家族新多发新大肠息肉病,其癌变风险也会大大升高。 患者年龄?60岁以下患者的息肉癌变率为10%~20%,而80岁以上患者息肉癌变率大于50%。所以,对于癌变风险高的息肉,要及时积极处理,明确病理类型,同时进行定期随诊。 问题二 查出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一般来说,对于检出的肠息肉,小于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大于1cm应及时治疗。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MAO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具体来说,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大于3cm的腺瘤新息肉,尤其是绒MAO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若腺瘤癌变穿偷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新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偷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此外,若诊断为炎新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由于长期慢新炎症刺机而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改变),则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机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若诊断为增生新息肉(又名化生新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腺瘤新肠息肉,不会发生恶变),且症状不明显,则不需要特殊治疗。 问题三 肠息肉切除后应多长时间复查肠镜 临床上通常根据肠镜病理检查结果(息肉的大小、数目和病理类型)、切除完整新、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监测时间。特别是腺瘤新息肉由于有癌变的风险,并且会反复发生,因此要定期复查肠镜。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有下列请况时建议在术后3~6个月内复查一次肠镜: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进行全结肠检查;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大于1cm绒MAO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的。 对于首次复查后应何时再次复查,有以下几个原则:首次复查肠镜发现长有息肉并进行切除,按上述标准进行;首次复查肠镜未发现息肉,多数国外专家推荐3~5年复查一次肠镜,国内专家意见尚不统一,一项研究认为2年复查一次肠镜是较为合理且经济的;随着年龄增大息肉生长减慢,专家认为超过80岁可不再复查肠镜;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