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喝普洱茶感觉口味区别不大?
更新时间:2022-05-30
前几天,有个视频博主发了一条猜茶鲜叶的树龄的视频,采三棵不同树型大小的一芽三叶茶鲜叶,分别编三个号。这样猜三个号分别是什么树龄的茶。这跟看叶底也差不多。结果大部分人是猜错的。 而回到我们喝普洱茶这上面来说,没有一定的记忆点也一样猜不对。对于不经常喝茶的人很多人喝不出普洱茶的口味区别的,大多是停留在口腔的苦和甜。 近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同是植物的水果鲜果品种,从家乡早期的柑橘品种特早熟品种,消费者一吃就能跟别的柑橘味区别开,无籽、化渣、3分酸7分甜。再到后来的沃柑、日本引进的品种爱媛橙,每一种消费者一吃就能感受到品种带来的差异。而相对平民的水果例如西瓜(麒麟瓜、甜王、黑美人)同样区别很大,但消费者一吃就能感受到区别。相对高端一些的葡萄,当属从日本引进的阳光玫瑰品种葡萄,香味和甜度区别很大。当然还有车厘子、柚子、榴莲等。这些品种带来的水果口味优势,消费者一吃就掏腰包了。 回到茶叶茶树来说,云南的传统茶树品种(群体种),从香型上来说,是很弱势的,但贵在清纯香。而像十号、百号这些新品种,大多在云南绿茶里,但绿茶我喝下来也没太大的口味差异。或许茶叶口味不是茶树品种考虑的第一要素,更多是考虑茶树的成活率、发芽叶出产率。 于是在茶树上,我们目前看不到为了茶叶口味而研究的茶树品种。很多人都认为工艺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到了工艺这一步来说,那是没办法的办法。茶叶苦涩,在以前人们没那么多的科研基础,也就只能通过烤茶(提香去苦涩)、烫煮(捞青)茶把这个苦涩弄去掉。如果还不行就加点糖。向来,人们都是喜欢香和甜的。就现在来说,你会发现一些从古至今都发达的城市,饮食都是偏甜的: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安徽等。就连昆明的传统饮食中也是偏甜的。 既然不喜欢苦涩,那么茶叶工艺中的渥堆发酵、黄茶中渥黄工艺、绿茶中的杀青都能解决一部分这个问题。但甜度的提升就没法靠工艺这一步。于是近年来的新茶饮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喜欢。它既带传统茶叶的滋味,由于有乃和糖以及一些香料、配料的加入。从口感到香气滋味,完胜纯茶冲泡茶。 回到主题,为什么很多人喝普洱茶感觉口味区别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甜度差距很小,而苦涩度也大同小异,除非生茶和熟茶一起对冲比较。 再一个原因就是同质化严重,大家都追求好的口感,比如乃制品中纯乃和酸乃,酸乃口感比纯乃好是粘稠度。那么酸乃中较好的安慕希和其他小品牌酸乃是有很大识别新的。放到茶叶之中,树龄大的茶叶茶汤粘稠度高,那么小树茶怎么增加粘稠度?牺牲耐泡度的前提下通过工艺可实现。 因此,在一些非普洱茶主销区,茶客习惯了绿茶或者其它茶3-5泡换茶叶,那么这种请况下,根本喝不出大小树区别。这种同质化你们感觉得到吧。 再一个原因就是市场消费小群体主导的一些非大众群体的差异化口味,例如烟熏味、樟香等等之类非茶种本味。通过工艺达到茶品滋味差异化识别新。但大家都有烟味之后还不是一样同质化。 工艺的好,其实本质上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并不是改变什么,归根结底还得是茶树品种以及茶树小范围内的环境。 或许在市场端做新茶饮口味增幅比在茶园和实验室中研究见效更容易更短平快吧。但乡村振兴,没有一些核心底层的研究实验,靠吃传统老本或许未来消费者会用嘴巴选择美好的口味消费,而不是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