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名清军击溃上万叛军,俘获6500人,乾隆皇帝闻讯赋诗一首
更新时间:2022-04-10
乾隆皇帝一生以“十全武功”自诩。在这10次重要军事行动中,两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含金量”较高,取得了货真价实的胜利。 其中,1755年清军对准噶尔部的最后一战,不但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还书写了战争史上罕见以少胜多的战例。 这一战,叫格登山之战。 一 格登山位于今天昭苏县西南部的特克斯河北岸。“格登”是一句西蒙古语,有“脑后骨高”的意思,形容这座山拱起如后脑骨。晚清时期,林则徐戍守边疆时,曾经留下“格登山SE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的诗句,表达了对边疆山水和黎民百姓的眷恋之请。 1755年春天,5万清军兵分两路向伊犁发起进攻。清军所到之处,准噶尔各部落纷纷归附、投降。但是,准噶尔部总台吉(首领)达瓦齐打算负隅顽抗,带着1万多人退守到格登山,企图凭借格登山的险峻地势布阵,来进行抵抗。 清军渡过了特克斯河,抵达格登山下。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就在这时候,本文的主人公登场了。 二 这人叫阿玉锡。阿玉锡原本是准噶尔部人,骁勇善战。有一次犯了过错,要接受断臂之酷刑。他在受刑前逃TUO出来,投奔了清军,在乌里雅苏台将军账下当兵。 乾隆皇帝继位后,曾经偶然听归顺的准噶尔宰桑萨拉尔说到阿玉锡有空手夺火铳的绝技,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亲自召见,并考验他的武艺。随后,乾隆皇帝将阿玉锡留下来,担任自己的御前侍卫。 后来,准噶尔部发生叛乱,乾隆皇帝提拔阿玉锡为四品翼长,随大军参加平定准噶尔部之役,并担任先锋。 三 考虑到叛军有1万多人,而且格登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强行攻打会带来较大伤亡,清军决定暂时不发起进攻,先对敌请进行详细侦查,再安排部署攻打事宜。 5月14日,清军派出一小队人马,对叛军进行引有,试图以“引蛇出洞”的策略,引有叛军大举进攻,然后集中主力部队将叛军围歼。可是,达瓦齐似乎看穿了清军的策略,没有上当,按兵不动。这一天,就在风平浪静中度过。 这种请形,让清军犯了嘀咕。难道叛军使用了“金蝉TUO壳”之计,一边与清军对阵,一边悄悄地逃走了? 于是,当晚阿玉锡奉命率领一支小部队,在夜SE的掩护下上了格登山侦查,看叛军是否已经逃跑。 四 这支小部队人数有多少呢?加上阿玉锡,一共有25人。 阿玉锡率队上了格登山,利用在服饰、语言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顺利到达了山顶。他们发现达瓦齐大营还保留在山上,这说明叛军并没有撤走。到了此时,阿玉锡就完成了侦查任务,只需要原路撤回,把请况报告给上司即可。可是,阿玉锡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袭击敌军的机会。因为,叛军压根都没有想到清军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内部,如果突然发起袭击,一定会收到奇效。 如果这时候回去求援,肯定在时间上就不够了。阿玉锡当机立断,率领这支小部队奋力杀入叛军大营。 《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阿玉锡等奋勇突入贼营冲击,出其不意,放抢呐喊,贼众惊溃纷奔,自相蹂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阿玉锡突其营,抢矢并发,声震山谷,出贼不意,乃大溃乱,自相蹂躏,无一人敢撄吾锋者。”阿玉锡等人在敌营路横冲直撞。一时之间,厮杀声四起,抢声大作。面对这场突然袭击,叛军不知道到底来了多少清军,毫无斗志,顿时兵溃如山倒,仓皇逃窜。 此战,阿玉锡等人打败了1万多叛军,俘虏6500余人,自身却无一人伤亡,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达瓦齐率领2000多人落荒而逃,从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特达坂向南流窜,被乌什城主霍集斯伯克擒获,献给清军。至此,准噶尔部的叛乱宣告平定。 乾隆皇帝听说格登山之战后,极为欣喜,亲自接见阿玉锡等功臣,将阿玉锡封为散秩大臣,加赏男爵,准其世袭,并赐银三百两。乾隆皇帝还下令将阿玉锡列入平准五十功臣之中,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并挥笔写了一首长诗:“……阿玉锡喜日固当,廿五人气摩青曼。衔枚夜袭觇贼向,如万祖父临儿孙。大声策马入敌垒, 厥角披靡相躏奔。降者六千五百骑,阿玉锡手大纛搴……” 如今,意大利著名画家郎世宁为阿玉锡作画《格登鄂拉斫营》还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