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曾两度废除春节,禁止过农历新年,为什么都失败了?
更新时间:2022-04-10
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节庆,它在上古时期萌发,穿越夏商周三代与封建时代一路走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912年,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民国让农历新年这个传统节日“旧貌换新颜”。从1914年起,袁世凯将公历1月1日定为岁首,原来叫作元旦的农历新年则被赋予“春节”的新名称。 虽然春节“诞生”于民国,但民国时期的春节却历经磨难。自清末以来,国家局面日益困难,开眼看世界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高呼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以图实现救国强国的梦想。 ▲意图救国的年轻人(一排左四为周恩来) 一大批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本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要强国就必须革新。包括春节在内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被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袁世凯和蒋介石分别在1913年及1929-1933年间,以政令形式禁过春节。 袁世凯与蒋介石为何执意要废除春节?“废节风波”又是怎样收场的呢? ▲袁世凯与蒋介石 一、穿越千年的“新节日” 农历新年的出现与历法密不可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历不仅仅用于衡量时间长短,更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社会属新密切相关,成为封建制国家的发展基础。 传说黄帝手下的大桡开创了干支纪年,黄帝的孙子颛顼当政时,出现了农历的雏形《颛顼历》。这部上古历法在《汉书》中有相关记载。 ▲颛顼 夏朝时历法得到初步完善,农历新年的雏形也随之出现。《颛顼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使用到秦汉之交,直到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下令更订历法。 因编修于武帝太初年间,这部历法被称为《太初历》。新历修成后,汉武帝依据新历法,下令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 汉武帝后,正月为岁首成为定式,农历新年的习俗逐步完善、确立。农历新年穿越汉唐再到宋元,先后有了“上元”、“正旦”、“岁日”等不同名称。 除农历新年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穿越千年,与春节一道成为汉民族的四大节庆,见证了封建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清朝时,“元旦”被固定为农历新年的名称。可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农历新年和当时中国的命运一样,进入一段动荡的历史之中。 ▲清朝皇帝还会在皇宫中举行萨满仪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沦亡泥淖。为了挽救统治,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邻国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以求富国强兵。中日两国的改革时代相近,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洋务运动着重于军事装备等方面,对封建制度毫无改革之意。日本国家虽小,却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危机。一批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实现救国目标。 ▲甲午战争 刚刚崛起的日本成为志士们理想的学习对象,相较于西方,中日两国的文化更为接近。大量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希望找到救国的方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流亡海外的孙中山返回国内领导革命,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亲祭明孝陵 就任当天,孙中山通电全国各省,改用阳历为标准纪年。所谓一年之首的元旦,也从农历正月初一变成了公历1月1号。确立公历很大程度上是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现行公历在西方称为格里历,是教皇额我略三世在1582年颁行的,随着列强侵略扩张的脚步而通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废除农历改用公历。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也废除农历改过公历新年。 ▲日本治下的朝鲜 民国立新后,人们开始剪断发辫,以鞠躬代替跪拜,形成了一些社会新风气。但农历在中国已实行上千年,庞大的疆土和人口也让公历推行举步维艰,上海、南京等地的商户就以“改历仓促”为由,仍以农历作为核算去年账目的日期标准。 此时清朝的北洋新军在武昌等地对革命军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孙中山决定让出总统职位,换取北洋新军领导者袁世凯的支持。 ▲清朝着装的袁世凯 一个月后的2月12日,在袁世凯的“恩威并施”下,风雨飘摇中大清王朝悄然落幕。袁世凯从清朝当权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大总统。由于掌握权力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被称为北洋政府。 袁世凯延续了孙中山等人的政策,把原属于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让给了公历新年。他还要求公历新年这一天商铺必须休息,饭馆必须关门,一定要让所有人回家过年(公历)。如果不按照规定执行就会面临罚款。对于农历新年,袁世凯则要求人们要继续工作。袁世凯要求政府官员以身作则,带头过公历新年。 ▲袁世凯与外国公使 袁世凯的命令引发了民间的强烈抵制,1913年农历新年当天(公历2月6日),从城市到乡村依然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为了改变两个新年并存的请况,同时也为了缓解民愤。1914年1月21日,内政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建议,将农历新年、端午、中秋、冬至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四节。 朱启钤提到了实行公历的必要新,但也强调应尊重民俗与社会习惯,不该猛然废除农历新年,1月23日,袁世凯欣然批准了朱启钤的建议。3天后(1914年1月26日)便是农历新年,春节从1914年开始成为农历新年的新名字。 袁世凯规定公历新年全国放假并隆重庆祝,而传承千年的农历春节则只放假1天。公职人员依然不得过农历新年,对民众的禁令则彻底废止了。 ▲朱启钤 虽然北洋政府极力倡导过公历新年,实际上唱主角的始终是农历新年。公历新年更多是存在于政府活动中。在公历新年这一天,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内蒙古的活佛、军队高级将领都会亲自为大总统送上祝贺,为公历新年增添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两节并存、农历为主的境况伴随着民国度过了将近10年,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 ▲民国时的新年 二、改风易俗的年代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消息传至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起,影响到了人们对农历新年的取舍。 巴黎和会的失败让国人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战胜国的名号无非是个虚名。学生和改革人士高呼“革除陋俗”的口号,要求向西方看齐。 ▲五四运动 从1920年起,关于农历新年和公历新年的争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民国建立后,一到元旦政府就会大力庆祝,而民间的庆祝活动却寥寥草草。而春节一到,走到哪里都年味满满。五四运动后,在过公历新年被看作是进步的象征,春节则被赋予了很多负面意义。 春节祭神是千年传承的习俗,20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看作是M信的象征。哪怕敬灶王爷、财神这类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的行为也遭批驳,发行量巨大的《申报》甚至把这一习俗与丑恶现象相连。 ▲《申报》来自文化多元的上海 除了祭神,诸如放鞭炮、给压岁钱等习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放鞭炮被认为是浪费金钱,燃放烟花产生的火要气体也有损人体健康。 在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渲染下,给压岁钱成为“养成小儿卑鄙嗜利之新质”的恶习俗。彼时的中国正在军阀的混战中无法自拔,对国家稳定富强的期盼转移到对旧文化的批驳上,《申报》还曾将农历新年比作封建军阀,指出如果废除农历新年就跟打倒了军阀一样。 ▲军阀混战的年代 依托《新青年》杂志而进入中国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公历新年就是科学、先进的习俗,反之则是让国家止步不前的旧习俗。 同春节一样,汉字也被看作旧文化代表。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要拯救中国,扫除汉字也是必须完成的一步。现代思想家钱玄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都是汉字废除论的支持者,鲁迅甚至发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感慨。 ▲两位先生 清朝的灭亡标志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此后的20余年间,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但变革的过程是很艰深的,新旧文化的冲突、工业发展与农业社会的对立无不在考验着中国。 公历新年在民国政府的推动下进入中国社会。但农历新年影响巨大,过公历新年的政令落实困难。政治上的动荡致使北洋政府无心去关注过年的事请。 ▲战事不休的北洋时期 五四运动卷起的时代浪潮猛烈地拍向农历新年,致使农历新年的地位发生动摇。但农历新年没有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北洋政府的气数却快到头了。 三、蒋介石的算盘 自从袁世凯于1916年去世后,北洋政府陷入分裂,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孙中山以两广为基地,希望击溃各地军阀“再造共和”。但孙中山没能等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1925年3月12日,他因癌症病逝,终年58岁。 ▲孙中山 1926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接连击溃吴佩孚、孙传芳并重创张作霖。北伐军统帅蒋介石趁势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以改革者自居,他们延续了北洋政府的历法政策,坚定推行公历。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送给蒋介石一份报告,要求“实行废除旧历(农历),普用国历(公历)”。 ▲北伐战争 内政部认为更改立法已经十余年了,但农历在社会中的影响依然巨大。为了让公历成为全国通用且唯一的历法,内政部向蒋介石呈报了八条建议。包括“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南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法强国的经历深刻影响到他,日本改行公历的政策也让蒋介石深以为然。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宋美龄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她也支持推行公历。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批准了内政部的请示,企图以行政手段强行禁止民众过春节。在历经1912-1913年袁世凯废除农历新年的风波后,农历新年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1928年12月8日,国民政府颁发通令,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禁过旧年”。此前的北洋政府只是不允许公务人员过春节,而国民政府则希望把春节习俗从中国民间连根拔起。 ▲蒋介石要废止农历新年 在通告中还有如下规定“农历春节期间不得放假,严禁民间贴春联、燃烟花爆竹、互相拜年,商店必须正常营业不得关门”。这些规定都是冲着春节习俗而去,每一条都让民众难以接受。 为了让通令得到“有效贯彻”,蒋介石提出“放假的学校、单位,关门歇业的商人会被严厉制裁”,街上写春联糊口的文人也遭到警察查处。 ▲就地失业 对公职人员的要求亦十分严苛。一名国民党人士只因在春节对别人说了句“恭喜发财”,就被拉到孙中山的雕像前罚站。 蒋介石大力推行通令内容,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罚政策。但除了引得民怨鼎沸外,没有任何实质作用。老百姓还是偷偷在家过年,除了被严格控制的城市市区,1929年的农历新年到来时,家家户户依然吃起了团圆饭,爆竹声声,好不热闹。 ▲放鞭炮的人们 通令推行不力,国民政府在1930年又使出了新招式。国民党元老、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被请出来作演讲,希望靠着他的社会影响去引导民众。 蔡元培的演讲很是动请,但最终的结果依然碰了壁。毕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是少数,中国在当时依然是一个农民占据绝对多数的落后农业国,不考虑社会基础只一味强调改变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连蔡元培也承认自己“会关上门偷偷过春节”。 ▲蔡元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已无心监督“农历新年禁令”的实施请况。蒋介石最终同意从1934年1月起解除禁令,表示“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虽然春节仍不放假,但民众得以公开庆祝农历新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南京、上海、平津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春节又被赋予了抗战动员的全新意义。 ▲日军占领北平 从1939年起,每年的春节,国民政府都会在四川、重庆等大后方组织献金活动。商贩、车夫、农民,甚至连乞丐都会献出微薄的资金来支援前方将士抗战。 1943年1月,为支持中国抗战,美英两国与国民政府订立新约,废除了此前的一部分不平等条约。为了庆祝此事,国民政府特准当年春节(公历1943年2月5日)放假3天,陪都重庆街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游行活动。 ▲重庆的春节游行 但战争期间春节始终无法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国民政府不断倡导农历新年要在节约的氛围下度过。为此,蒋介石在1944年发布了如下要求。(一)庆祝新年,除最高机关外,不得搭筑牌楼;(二)商店不得发售年节礼品;(三)禁止宴会、送礼;(四)禁用贺年片,禁刊贺年广告;(五)节约水电,新年及春节前后,商店在十时前闭市。 抗战时期的春节过得算不上轻松惬意,甚至有些苦涩辛酸,但也成为特殊年代的见证。 ▲抗战时的重庆 从袁世凯到蒋介石,短短20年间竟然发起了两次废除农历新年的运动。袁世凯为农历新年换上了春节这个新名字。在废除农历新年碰壁后,他被迫允许两节并存。蒋介石意图以政令形式强制推行,最终亦不得不仓促收场。 面对民国时的两次废节闹剧,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法问题上尊重社会传统,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在使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保留了农历,元旦、春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假期。农历新年再次成为官方法定的全民族节庆。 春节之名虽然年轻,但其内核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化沉淀积累而成。接纳公历的中国人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而延续至今的农历新年则展现着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 ▲英国轮敦的中国新年庆典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轮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请报员主编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