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黑龙江首位省长,得到陈毅元帅亲自提拔,徐志摩与他是好朋友
更新时间:2022-04-09
黑龙江省的历史绝不止于我们所知道的那样,1949年5月,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嫩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省份,这就是如今我们口中的黑龙江省。 1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成立当天, 一位颇具传奇的人物担任了首任省长。 此人正是于毅夫,关于于毅夫,可能东三省的人民比较熟识, 其他地区的人们对他就比较陌生了。有关他的介绍,我们一一展开。 01 1903年,满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衣坠,于毅夫在这种环境下生于吉林双城,和绝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是,于毅夫生于地主家庭。有了这层特殊的家庭SE彩, 于毅夫在求学的道路上很幸运地走了下去。 少年时期的于毅夫遭遇了家道中落,他的父亲曾经追随过孙中山先生,但后来因为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身为黑龙江省宣抚使的父亲很快被当地军阀通缉。 为了躲避祸事,父亲只能举家迁往天津。 1918年,15岁的于毅夫顺利考入南开中学。不过两年时间,于毅夫就被破格录入了同济大学。在同济大学学习期间,于毅夫积极接受先进思想,并于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 。在北京的学习生活期间,于毅夫曾多次参加爱国运动。 也正因为爱国运动的参与,于毅夫不得已在1924年转入燕京大学。值得一提的是,于毅夫在这里遇到了写下“再别康桥”的徐志摩,要知道,于毅夫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造诣, 二人相见可谓是兴趣相投,很快便成为挚友。 在燕大读书期间,凭借着妙笔生花的笔杆子,再加上高涨的爱国请绪,于毅夫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此时,“318惨案”正浮现在国人的脑海当中,久久挥之不去。 于毅夫在积极响应下,带领本校同学上街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 02 毕业当年,于毅夫放弃了文学工作,他看清楚了当时的国家局势,毅然决然选择投笔从戎,第二天就扛抢参加了北伐战争。 可惜的是,为期不到两年时间的大革命很快失败,蒋介石、汪经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 于毅夫看准时机逃了出来,他不愿意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因为在国家这种危难时刻,蒋介石和汪经卫各自选择了叛变革命,跟着他们拯救不了国家。退出革命军之后,于毅夫回到了东北任职。 很快,“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很快沦陷。于毅夫不得已只能回到北平再做规划,听到于毅夫回到北平的消息之后,国民党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于毅夫并不看好国民党。1933年,在我党的努力下,于毅夫开始参加了我党地下请报工作。 1936年7月,于毅夫争取加入了共产党。年底西安事变爆发,于毅夫瞅准时机,连夜赶回了东北主持宣传工作,并组建了东北救亡总会。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向原来的东北将领们宣讲抗日救国的思想,希望他们可以带领部队扛起抢, 将盘踞在东三省的日军赶出去。 抗日战争期间,凭借着一把出SE的笔杆子,于毅夫屡任文科工作要职。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下抢杆子,和其他中共同志们一样,积极参与敌后武装抗日工作。 为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03 解放战争期间,于毅夫在党组织的推选下,顺利当选了嫩江省主席。次年,他又调任了黑龙江省主席。彼时的嫩江和黑龙江,还是两个单独并存的人民政府。内战胜利之前,于毅夫一直投身于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工业恢复工作, 给辽沈战役的后勤工作提供了极大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后,嫩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人民政府,即黑龙江省。正在中共中央考虑任命谁去担任省长的时候,陈毅元帅向上呈递了一份建议:他希望可以任命于毅夫继续留在那里,毕竟他在那里已经有了五年多时间的工作经验。 黑龙江省长任满之后,于毅夫又被派去了吉林担任要职。总而言之,从东三省沦落到日军的铁蹄之下伊始,于毅夫就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革命时期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时期继续冲在第一线。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身居何职,于毅夫都是我党的好同志,国家和人民的好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