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占第一个县就内讧,两个楚王并立,结果呢?
更新时间:2022-04-16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攻下第一个县城泗水郡蕲县,队伍就闹矛盾了,陈胜要攻打自己家乡所在的陈城,葛婴(诸葛亮先祖)要攻打楚国旧都寿春。双方一言不合,分道扬镳。 葛婴带着一队人马,向南招兵买马、招降纳叛,一路直扑寿春。 陈胜军则逆浍河而上攻克铚县,继续逆浍河而上进入砀郡,攻克酂县,接着转向西攻克谯县,继续向西进入陈郡,攻克苦县、柘县。一路招募正卒、更卒加入,一个月后抵达陈城(今河南省淮阳市),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名,步兵数万。 陈郡太守和陈县县令都不在任上,陈郡守丞率军抵抗,守丞战死。 七月末,陈胜攻克陈城,陈胜称王,国号为“楚”或“张楚”,吴广为假王,蔡赐(陈郡上蔡人)为上柱国。 葛婴也顺利拿下楚国旧都寿春,这里也是秦朝九江郡首府。 葛婴按照自己的设想,迫不及待立楚国宗室襄疆为楚王。襄疆这个楚王,可不是张楚国下属的楚王,而是与张楚王并称的楚王。一个楚国,两个楚王并立,拉开了楚国内讧的序幕。 葛婴下一步的目标,是以寿春为据点,先把九江郡其余县城拿下,再逐步收复楚国南方郡县,一步步壮大。 不过楚王襄疆虽然是楚国宗亲,但襄氏在春秋早期就从芈姓熊氏分离出来,四五百年了。一般来说,王子王孙才有王位继承权,亲属关系超过三代的称为宗室,更远的称为宗亲。这种四五百年时间的,好比说赵氏与秦氏都是嬴姓,若赵武灵王自称秦王,秦人肯定不会认同。 葛婴如此杀机扯脖地随便找个楚人立为楚王,主因力量薄弱,自身威望不足,怕遭到本地人反噬。 蕲县分兵时,陈胜的陈郡帮人多,欺负他这个泗水郡人,强制带走经锐人马和兵器辎重,原本想让葛婴栽个跟头,甚至兵败身亡。只是葛婴自己争气,寿春这座城墙全部坍塌的城邑也无险可守,这才如愿拿下,但葛婴的兵力经不起风浪。 葛婴怎么也没想到,陈胜以陈城为中心,八路出兵,其中一路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陈胜瓜剖棋布,坐镇陈都,兵分八路。 第一路,陈郡阳夏人假王吴广率军两万,攻打秦朝三川郡。 第二路,以陈郡陈县人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馀为校尉,邵烧为护军都尉,率三千兵北上进攻赵国旧地。 第三路,以魏国人周市为将军,北上进攻魏国旧地。 第四路,以陈郡陈县人周文为将军,攻韩国旧地,为吴广减轻压力。 第五路,以泗水郡铚人宋留为将军,向西南攻入南阳郡。 第六路,以陈郡汝音人邓宗为将军,南攻楚国旧都寿春。 第七路,以武平君畔为将军,东攻东海郡。(这一路十二月份才出发) 第八路,以东海郡广陵人召平为将军,攻打东南方向的家乡东海郡广陵。 注意第六路,葛婴已经拿下九江郡治所寿春,张楚王陈胜仍然令邓宗率军来攻,显然与葛婴翻脸了。 邓宗是陈郡汝音(今安徽阜阳)豪族,汝音位于淮河支流颍水上,顺河流而下,便能抵达寿春。邓宗带着张楚王陈胜的诏令,在汝音募兵,一个月部众就有数千人。 葛婴以楚王襄疆的名义在九江郡募兵,却应者寥寥。 葛婴在寿春拥立楚王襄疆后,不到一个月,形势对他极为不利。此时赵国、燕国、魏国都已在陈胜麾下大将控制下,吴广在攻韩国(三川郡),周文在关中与秦军机战。 邓宗拿下寿春对面的下蔡,与寿春隔河相望。下蔡守军将领可是葛婴 的心腹,只佯装防御了两天,就开城投降了。邓宗派人渡淮河向葛婴开出条件,只要杀了楚王襄疆,独尊张楚王陈胜,大家仍是兄弟。 葛婴身不由己,杀襄疆意为自己“立六国宗室,恢复战国七雄的格局”这个理念彻底失败,取而代之的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格局。不杀襄疆,葛婴又自身难保。 襄彊泪流满面哀求葛婴,但一个没有兵权的人,生命无足轻重。葛婴向命运屈服了,杀楚王襄疆,并且向邓宗投降,带着襄疆的首级去陈城向陈胜认错。 张楚王陈胜暴跳如雷,虽然他在泗水郡起兵,但麾下大部分将领是陈郡人,邻郡泗水郡铚县人董緤、符离县人朱机石、取虑县人郑布,徐县人丁疾、沛县人刘邦、留县人景驹,纷纷起兵反秦,但没有一个向陈胜称臣。 陈郡和泗水郡都是楚国旧地,陈胜认为泗水郡人另立山头,很大一个原因是葛婴在九江郡寿春立襄疆为楚王。虽然葛婴杀了襄疆并将首级带到陈城,但各地豪杰已经有了另起灶炉之心。而且葛婴就是泗水郡人,这与泗水郡豪杰不来归附,有必然的联系。 武臣自称赵王时,陈胜就闷闷不乐,但后来顺水推舟,调整了策略。陈胜的天下架构,大致是楚王、齐国、魏王、赵王、燕王并立,但反秦时其他诸侯王必须听楚王(张楚王)号令。至于楚国内部,决不允许再有第二个楚王出现。 陈都张楚王宫,葛婴跪在地上负荆请罪,陈胜声SE俱厉道:“将军何不先报本王,而后立襄疆?” 葛婴不敢直言,因为他立襄疆为楚王与陈胜自称张楚王,前后不过几天,双方互相不知。如果葛婴回答不知道陈胜称王,言外之意陈胜没有资格称王。 面对沉默的葛婴,陈胜怒不可遏,抬手向亲卫做出斩首的姿势。 楚国的内讧,也进一步加剧。后来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项梁杀景驹再立楚怀王,西楚霸王项羽又杀楚怀王,汉王刘邦再杀项羽收尾。秦末汉初这段时间,楚国和楚人一直处于内讧中,这也是历史经彩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