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竟是家中老大,只因皇帝一个不着调的游戏,被错叫千年
更新时间:2022-05-26
“杨家将”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在戏曲舞台或是影视作品中,都不乏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 然而,历史中真实的“杨家将”真如剧本中那样,满门忠烈,所向披靡吗?我们叫了千年的“杨六郎”真的就是“六郎”吗?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镜头,一起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揭开一段被世人误解了千年的谜团…… 公元999年,辽国萧太后正式颁布诏书,亲率20万大军南下,开始伐宋。 战场上的杨延昭 史料记载,当辽军到达遂城后,并未多做整顿,而是直接下达了总攻的命令,数万辽军将遂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通猛攻。 萧太后之所以用兵这样自信,是因为遂城是孤立于平原上的一座弹丸小城,守军只有三千,她压根就没拿它当个事。 但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无论辽军怎样强攻,这座小小的遂城就是屹立不倒。 可想而知,萧太后简直气得火冒三丈,不过,当她知道了镇守遂城的将领的名字后,她的气反倒消了不少。 因为这位宋军的将领,就是宋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无敌将军”杨业的儿子——“杨六郎”杨延昭。 辽国萧太后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败在“杨家人”的手里,似乎连辽军自己都觉得“很正常”。 话说,在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外加一个义子,号称“七郎八虎”,个个骁勇善战。 其实,这一点倒是符合真实的历史,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唯一的区别是,他并没有义子。 关于杨业的儿子们,《宋史·杨业传》中有过明确的记载: “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未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为殿直。” 杨业像 也就是说,除了随杨业战死陈家谷的杨延玉外,他还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 《宋史》中所说的“延朗”,也就是后来的杨延昭,他之所以从“杨延朗”改名为“杨延昭”,完全是出于皇帝做的一个梦。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对满朝文武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令赵氏祖先授予他天书,而这个赵氏祖先,就是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朗。 同年闰十月,宋真宗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玄、朗二字世人皆需避讳。 宋真宗赵恒像 因此,“杨延朗”改名为“杨延昭”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说来也巧,他父亲杨业的名字,当初也是因避讳北汉皇帝刘崇的名字而改的。 言归正传,从六个儿子的官职来看,除了杨延昭外,其余五个儿子都是“恩荫”的小官,一生碌碌无为,和“上阵杀敌”几乎毫无关系。 什么是“恩荫”呢?就是承蒙祖上的恩惠。杨业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并以身殉国,他的儿子们就理应享受“免试做官”的待遇。 当然,“恩荫”的官职往往都是养老型的闲职,不会有多大出息。 北汉初代皇帝刘崇像 所以,所谓“杨家将”满门忠烈,其实是个误会,除了杨业、杨延玉、杨延昭外,其他杨家人和“将”这个字压根就不沾边。 如果说,上面这个问题,从史料中可以轻易找到答案,那么下面这个问题,则误导了世人上千年: 杨延昭到底是杨业的第几个孩子? 换句话说,杨延昭真的如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描述的那般,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历史上,还真是个谜。不过,单纯从杨业战死后,杨家子嗣受封的请况看,杨延昭应该是“长子”。 杨家将连环画擦图 因为古代的宗法制度非常严格,嫡庶长幼分得十分清楚,父亲的爵位和恩荫,必须是由长子继承。 由此可见,在封官时,杨延昭能排在第一位,说明他比其他五位的年龄都要年长。 那么,杨延昭就是杨业的“长子”吗?不。我们似乎忘了一个人,那就是随杨业一起战死沙场的杨延玉。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古代,父子共同上阵杀敌是十分常见的,而父亲带的儿子,几乎都是长子,极少有带非长子出征的请况。 所以,综上所述,杨业的长子应该是杨延玉,而杨延昭则排行老二,老大战死之后,按照长幼之序,杨延昭也就变成了“长子”。 杨家将连环画擦图 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无论杨延昭排行老大还是老二,总之他不会是老六,可为什么千年以来,大家都叫他“杨六郎”呢? 宋朝大文学家曾巩的《隆平集》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请畏服,上呼曰:‘杨六郎’。” 这是最早将杨延昭称为“杨六郎”的记载,后来,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南宋。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 “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敌惮之,目为杨六郎。” 再后来,南宋灭亡,元朝在编写《宋史》时,依旧延续了这一说法,就此官方做了盖棺定论:杨延昭排行“老六”。 曾巩像 就这样,“杨六郎”的称谓被误叫了一千年,直到现代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世人不知实请,也就人云亦云,认定杨延昭就是杨家老六了。 这还不算完,在《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中,竟然也认定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 那么,为什么“六郎”这个称谓,从北宋一直叫到今天呢? 关于这个问题,坊间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六郎”这个词,根本就不是汉人的叫法,而是契丹语的汉语音译。 说是在契丹文化中,“六郎”是威武、凶猛的形容词,契丹人专用“六郎”来形容令他们敬佩的敌国战士。 契丹文 这种说法可谓牵强至极,很多研究契丹语的学者都曾表示,根本没有一个与“六郎”发音类似的契丹语。 而且,作为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王朝,宋朝怎么会用敌国的文化称谓,来称呼自己国家的将领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六郎”的说法,和星象有关,是源于北斗七星。 古人对星象研究极为推崇,所谓南斗六星主兵机,北斗第六星主燕地。而燕地,就是宋辽疆域交接的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 M信的辽国人认为,令他们闻风丧胆的杨延昭,就是北斗第六星的转世,所以称他为“杨六郎”。 燕云十六州 这个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要知道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比杨延昭更加骁勇善战,也不见辽国人对杨业或其他任何人有过类似的称谓。 所以,以上两种说法并不是杨延昭被称作“杨六郎”的原因。历史中真实的原因,其实特别的“不着调”。 为什么说“不着调”呢?是因为,这完全来源于宋朝人的一种奇葩的文字游戏。 在宋朝,尤其是宋朝上流社会和皇族之中,很多人都喜欢玩这种文字游戏,他们对本应叫“大郎”的长子,不叫“大郎”,而叫“六郎”。 北宋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 也许很多人会想,这从“大”变成“六”一定是有什么说法吧?否则为什么是“六郎”?而不是七郎、八郎、九郎呢? 其实将“大郎”叫做“六郎”只是这个游戏的开头,“无厘头”的还在后面。 史料《铁围山丛谈》中记载: “政和初,至尊始踵唐德宗呼陆贽为陆九故事,目伯氏曰蔡六,至于嫔嫱宦寺亦,从天子称之。目仲兄则曰‘十哥’,季兄则曰‘十一’,吾亦荷上圣呼之为‘十三’。而内人又皆见渭‘蔡家读书底’。” 这段记录很有意思,是说宋徽宗赵佶百无聊赖,就玩了一次“唐德宗称陆贽为陆九”的故事。 宋徽宗赵佶像 赵佶称蔡京的大儿子蔡攸为“蔡六”,也就是老六;称蔡京的二儿子为“老十”;称蔡京的四儿子成为“十一”…… 这一说法,从宋初到宋末的很多史料中都有过记载。也就是说,宋朝人确实喜欢把“老大”称作“老六”,而且一直有这个传统。 所以,将大名鼎鼎的“大郎”杨延昭,称作“六郎”,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后更是上行下效、口口相传,最终硬生生把杨延昭变成了老六,甚至在历朝历代的官方资料中,都认定杨延昭是老六。 不得不说,人言真是可畏,这假话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话,而真话又能说上一千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蔡京像 不过,尽管杨家满门忠烈是假,杨六郎也不是老六,但并不妨碍杨延昭成为宋朝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 话说辽军使出浑身解数攻打遂城,但这座小城池仍旧固若金汤,于是,萧太后放弃强攻,改为智取,而她选择的智取,真是一招自掘坟墓的臭棋——劝降。 当时,萧太后命人朝遂城城中色了很多劝降信,按说,劝降一般都是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而萧太后却大肆渲染当年擒杀杨业的“战绩”,试图以此瓦解宋军的士气。 此外,他还以杨业的遗骸作为有饵,威B杨延昭投降。这下真可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萧太后的做法彻底点燃了杨延昭心中的怒火。 杨业雕像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整整十三年,等的就是手刃贼人,我盼你还盼不来呢,怎么可能去投降? 于是,杨延昭召集将士,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以表示自己誓死杀敌的决心。将有必死之心,士岂有贪生之念? 就这样,遂城三千守军,瞬间变成了三千个不要命的疯子,士气大震。 这下萧太后可傻了眼,这怎么话说的,劝降怎么还把士气给劝起来了? 后来的事,众所周知,三千B退二十万的奇迹,就此上演。20万大军,硬是拿杨延昭没辙,眼看耗是耗不起了,萧太后只得灰溜溜地撤军了。 杨延昭像 经此一战,杨六郎威震边陲,终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重树了“杨家将”的威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