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出了三位宰相,谁的官职最大?谁的名气最大?
更新时间:2022-05-27
提起唐宋八大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文采飞扬的文学家,或者是闲请逸致、抚琴饮酒的艺术家。 但其实,无论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还是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他们的正经身份都是忧国忧民,位高权重,钩心斗角的官僚。也就是所谓的政客。 那么,这八位政治家的官职如何,谁的官职最大?谁的地位又最高呢?下面就按照他们的出生时间排序,说说这个话题。 首先是韩愈。他的辈分最大。同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不过,韩愈的官职不是八大家中最高的。 韩愈活着时,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从祀孔庙。 用现在的话说,韩愈生前官至外交部副部长兼教育部副部长,死后被追赠为部长。 第二个是柳宗元,他官至礼部员外郎,在经历一场政斗后,最终被贬为柳州刺史。 用现在的话说,柳宗元曾经担任过外交部兼教育部的副司长。与政敌斗争失败后,被贬到地方任地级市市长。 然后是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里,宋朝辈分最大的。 他在朝中为官四十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头衔(荣誉头衔第三等)。死后,又被追赠太尉、太师头衔(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并被赐楚国公爵位。 用一句话来形容,欧阳修是个大干部。与前面提到的韩愈、柳宗元,有质的区别。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相当于欧阳修最终官至副总理,退休后享受最高的荣誉职称。 接下来是苏洵,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名气相对不大。今天的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学课文《六国论》。 大体来看,苏洵在官场混得并不如意,仅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其获得的社会成就也仅仅是“时论文章朝野皆拜读”。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苏洵靠写针砭时弊的论文,获得当时很多人的关注。并凭此获得政坛大佬的推荐,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所以很明显,苏洵的政治成就是很低的。不仅远不如欧阳修,也不如他的两个儿子。 曾巩《局事帖》,拍卖价1.08亿 第五个是曾巩。他的名气相对最小,比苏洵还小。但他的政治成就比苏洵高。曾担任过太平州司法参军和越州通判。后来,调回中央担任史官修撰。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曾巩担任过地级市检察长和副市长。后来因为有才华,被皇帝委任为负责记载皇帝言行,以及掌修国史和掌修实录的秘书官。 第六个是王安石,这是唐宋八大家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一位。曾官拜宰相,封荆国公,深得宋神宗器重,是货真价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坛大佬。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王安石做过总理,兼国家改革办主任。 另外还有一点,王安石死后,被宋徽宗追封为舒王,这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一例。 第七个是苏轼,他的名气最大,而且是年少成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几上几下。 人生低谷时期做过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九品小官。 人生得意时期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被当作宰相候选人进行培养。 在这期间,苏轼还曾短暂任命为礼部尚书。 南宋时期,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 也就是说,苏轼常年受到排挤,辗转于各地级市任市长。曾短暂出任过正部级领导。这是他生前的最高职务。而他死后,被追赠了宋朝最高荣誉职称。 苏轼《木石图》,拍卖价4.636亿 最后是苏辙,他是苏轼的弟弟,非常擅长写政论文和史论文。 与苏轼一样,苏辙也是年少成名,很早就踏入了仕途。不过,苏辙的仕途比苏轼顺利。 苏辙生前,最高官职是尚书右丞,这是排名第四的副宰相。 用今天的话来说,苏辙担任过副总理。 这里擦一句。 北宋的官僚体系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一个是改制之后。 元丰改制之前,一般官至六部侍郎,尚书或三省长官,同时带“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的就是宰相。编制为三人。 其中,带“昭文馆大学士”头衔的是首相。 带“监修国史”头衔的是次相。 带“集贤殿学士”头衔的是末相。 当然,三个宰相,有时候并不一定满员。有时候是两个,也有时候只有一个。 而且,也不一定是首相就能管次相,末相。 这仨谁管谁,具体还得看皇帝信任谁,谁的势力大。 除了宰相,还有副宰相,称为参知政事。比如前面提到的欧阳修就担任过参知政事。 需要注意的是,参知政事也不定员,具体看皇帝怎么安排,一般是1~3位。 并且,参知政事的权力也不一定就比三位宰相低。具体也是看皇帝怎么安排。 而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就大不一样了。 宰相一般就是两个人。 尚书左仆色兼门下侍郎为左相。 尚书右仆色兼中书侍郎为右相。 副宰相数量比较多,按排位次序,分别是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前面说了,苏辙官至尚书右丞。所以,苏辙的最高政治成就,就是排名第四的副宰相。 综上所述,唐宋八大家生前官职、品位、爵位最高的人,以及实际权力最大的人,都是王安石。毕竟他改革的那几年,除了宋神宗,就属他说话最有分量。他如果没权没势,也不可能推动变法。 另外,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王安石。他是王爵,别人最高只是公爵。 不过,由于王安石的王爵后来被宋钦宗下旨剥夺了。 因此,若是以盖棺定论时的头衔论,欧阳修的荣誉地位要比王安石高一点点。 欧阳修的公爵加太师,刚好比王安石的公爵加太傅,高了那么一点点。 至于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没有异议,就是苏洵。他先后担任过的几个职位都不高,都是九品,也即宋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属于流外了。 最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朝廷举行省试(相当于明清的会试)和殿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殿试结束后,苏轼和苏辙,还有曾巩,都榜上有名。 而作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当然也要去考试现场凑热闹了。 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朝人,除了王安石外,其余五个,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 不过,苏轼、苏辙、曾巩,这三位大文豪的科举名次与他们的名气并不匹配。 现在很多文章谣传,说曾巩是新科状元,苏轼是榜眼。 其实不是的。那一年的三甲: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其中,状元章衡的名气最大,榜眼窦卞的名气一般般,探花罗恺几乎是默默无闻。 此外,曾巩的弟弟曾布,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兄弟,也是这一年上榜的进士。 如果再加上王韶(虽是进士出身,但却是当时名将,屡挫西夏); 郑雍、吕惠卿、梁焘(均官拜副宰相); 章惇(曾评价宋徽宗赵佶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张载(曾说过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057年的科举,可谓是星光灿烂,不仅出了众多文学家,还出了九位宰辅级政客。 不过,这一科的进士也是北宋撕B撕得很厉害的一届。 他们中的一部分,支持王安石的改革,一部分则持保守立场。这些大文豪们,在政治斗争中打的是一脸狗血。 比如苏轼就屡屡遭到章惇排挤,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就是拜章惇所赐。 另外,苏轼与曾巩的弟弟曾布也不和。 据说当年高俅给苏轼当秘书时,苏轼一开始是想把高俅推荐给曾布。但曾布因为与苏轼政见不和,拒绝了苏轼的好意。 于是,苏轼这才把高俅推荐给了宋神宗的妹夫王诜。也就是水浒中的“小王都尉”。 而后来,就是因为王诜派高俅给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送篦子刀,高俅凭借一流球技征服了赵佶。所以这才有了日后《水浒传》中的头号大反派高俅高太尉。 关注我们让你也出现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