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全面控制”的典例:兵力不足外国驻军的一半,政策上更是一边倒

常言道,弱国无外交。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这句名言似乎要被改变。因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奉行团结弱小国家的国策,宣称“要将沙皇掠夺而来的亚洲土地,还给亚洲人民”,一度给众多弱小国家带来了光明。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国家,都终究会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优先。20~3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基于战略考量,也开始对弱国进行控制,外蒙古地区便是其目标之一。

近现代之前,外蒙古地区曾是清王朝的版图。然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清廷日益衰落,列强的入侵不断加深,中国的边疆危机也日趋严重。19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频频对清王朝进行宰割,以谋求在中国东北、西北和北方的势力扩张。1911年,在沙俄的幕后草纵下,外蒙古地区的僧俗贵族建立了“博克多汗国”,割据自立。沙俄崩溃后,北洋政府一度收复了外蒙古地区,但不久却又被恩琴匪帮击败。

在这场多方势力参与的博弈和混战之中,苏俄红军凭借高度的组织和完善的纪律,而最终成为了蒙古地区的最终主宰者。1921年,在苏俄名将布柳赫尔的指挥下,3万红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杀至蒙古,恩琴的军队趋于瓦解。当年年末,恩琴战败,并被押回苏俄处决。得益于苏军的援助,蒙古民众获得了巩固本民族人民政权的可能。然而,这种援助,也意味着控制与占领。果不其然,从这时起,苏军便常驻外蒙古地区。

蒙古国气候酷寒,土地贫瘠,人口规模长年维持在100~200万之间,工业生产几乎为零,以这样的体量和实力,根本无力阻遏苏联对它的控制。30年代,苏联同蒙古签署了一揽子协议,开始向蒙古提供装备和物资,在物质层面上扩大影响。此后,苏联逐渐将蒙古建设为缓冲区,以防范日本的潜在威胁。二战末期的雅尔塔会晤后,苏联以“维持外蒙古现状”作为对日作战的附加条件,进一步加强对蒙古的管控。

二战的硝烟散去,冷战的序幕拉开。中苏论战发生后,苏联对蒙古的控制力度有增无减。60年代,愈来愈多的苏军进驻蒙古,最终形成了驻蒙苏军集群。70~80年代,驻蒙苏军总兵力达8~10万,若算上顾问和其他军事技术人员,则总人数达15万。蒙古境内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理论上难以维持过于庞大的军队,但这类问题不足以难倒鼎盛时期的苏联。驻蒙苏军的存在,使苏联对蒙古的控制更加深入。

以苏联的角度看,驻蒙苏军的战力并不算特别突出,其装备上大多陈旧(不过也有一些部队拥有T-72等先进武器),并且还有大量的二级缺编部队、“架子部队”充斥其中。不过,以蒙古的角度看,驻蒙苏军俨然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冷战高峰期,驻蒙苏军的基地遍布蒙古国境内各处,兵力众多,实力强劲。并且,驻蒙苏军的战术指挥、军事思想等要素,均深刻影响着蒙古国军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请况,同两国兵力对比有很大的关联。蒙军数量有限,1960年,其兵力仅1万人,不及苏军的零头。后经泽登巴尔的扩军,其总兵力虽在1972年突破4万,但仍不及驻蒙苏军的一半。而且,蒙军各级均由苏军顾问把持,蒙军的作战指挥、兵力部署、军事训练等一切活动,均掌握在苏军顾问手中。如此一来,蒙军自然被深深打上了苏军的烙印,甚至被苏军控制。

与此同时,苏联还通过军事以外的手段,对蒙古国施加影响。蒙古贫困落后,粮食、燃料、生活必需品都离不开苏联的经互会的援助。通过经济互体系内的专业化生产分工,苏联垄断了对蒙古物资的分配与调拨权力。与此同时,苏联大力支持蒙古国内的亲苏派领袖。在苏联的认可下,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效仿赫鲁晓夫,对内开展反乔巴山“个人M信”活动,对外则全面倒向苏联。

在冷战中后期的国际问题上,蒙古国多数请况下都紧跟着苏联的步伐,同苏联的对外政策遥相呼应。苏联出兵阿富汗、进军非洲之角、支援南也门时,蒙古虽受国力限制而没能直接参加上述事件,但在立场上均是站在苏联一方的。更明显的是,冷战时期,蒙古国的文字、城市、风俗、习惯均在不同程度地苏联化,例如使用西里尔文作为官方文字。这都表明蒙古国已经沦为苏联的军事、政治、经济附庸。

总体来看,即便在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仍没有摆TUO“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国际竞争SE彩。而在这样一种机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努力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然而,若想提升国力,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新,又要遵循自身的客观条件,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参考资料:《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

  • 上一篇:长征红军攻占天险腊子口后,地面上手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