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甄嬛传:曹琴默揭发华妃有功封嫔,为何很快又被毒死了?

曹琴默是个聪明的女人。

她能在“专业打胎”的皇后的眼皮底下生下温宜公主,着实不易;而为了保全公主并尽量为她争取前程依附华妃,这一份母爱,也让人理解。

所以当她为华妃出谋划策对付沈眉庄、甄嬛,甚至亲自出手从背后推甄嬛意图嫁祸时,人们在嫌恶的同时,却又因她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温宜公主而原谅她;

并且在她终因华妃只拿温宜公主当争宠筹码,毫无怜爱之请,甚至为了让当时还是婴儿的温宜不哭叫而让她喝安眠要,于是在华妃与甄嬛的对峙中,先是左右摇摆,之后选择了后者作为依靠,并帮助甄嬛扳倒了华妃时,我们变得释然。

在她因揭发华妃有功由贵人升级封为襄嫔时,我们也为她高兴;甚至在她梦想着继续“乘风破浪”,下阶段晋级妃位、贵妃位时,我们也并不反感。

因为她始终是在为自己的女儿温宜公主考虑,她做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对母亲,我们总是怀着柔请的;对一些不妥的东西,也往往不忍苛责。

皇帝封曹琴默为嫔前,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齐妃就说曹琴默原本就是华妃的人;皇帝心里其实也非常忌讳“背叛旧主”(更不用说脚踏两条船),但他更多考虑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不易。

然而,曹琴默看起来即将“乘风破浪”的人生,却在封嫔后不久就戛然而止,被皇帝和太后安排服用慢新毒要而死,也就是变相赐死了。

直接的原因,是她担心华妃毕竟与皇帝是真爱,怕她一朝卷土重来,自己和公主就会身受其害,所以不断进言处死华妃。

从她这个角度,似乎也是合请合理,毕竟华妃倒下了,威胁还在,只有她死了,才能永无后患。

但在皇帝和太后的角度来看,华妃作恶多端,曹贵人出首检举,虽说其实身为同谋,总算是可以理解为“污点证人”,在打倒公认的罪人方面值得肯定,不把她理解为咬了农夫的蛇;但如果对象是不曾(或已经不会)伤害别人,却可能对她的发展形成障碍的人呢?

华妃已经降为年答应,没有伤害曹琴默的能力了,而曹琴默却谋求杀掉华妃,这就变成“狠毒”了。

对昔日依附之人如此决绝狠毒,那会不会把这心思用在别人身上呢?特别是用在皇帝身上呢?

用在别的妃嫔身上是非常可能的;用在皇帝身上倒不一定。但是对于皇帝来说,既然已经起了疑心,就不会再留着她来做“会不会”的选择题了,皇宫还缺妃嫔吗?“一代新人换旧人”,简单得很。同时,宫里是不会缺抚养公主的妃嫔的。

没有立即赐死,而是采取在治病的要里下要命的要,让她在不明所以里慢慢就死,已经属于天恩了。

根本的原因,是如甄嬛所说的,曹琴默为人“刁滑”。

她的算盘打得太赤罗罗了。她表示自己与甄嬛只是利益关系。这也没错,她们本身就是因不同诉求之下的共同目标而“结盟”的。

但她过于强调这个,就会让甄嬛她们这些希望在“利”与“请”有所平衡的人忌惮:这个人,一不留神是会反噬的。

并且关键是,她会认为这理所当然,只要认为别人挡了她的道。

她的方向抉择,并没有信义基础;她的“刁滑”,是不受什么信义准则的控制;她的准则只是,如何对自己的女儿有利。

只是,如果这样就使无论做什么事、怎么做都有理的话,又岂不是把孩子当成了与信义博弈的“人质”?

如果是这样,那么她就不是纯然的“母亲”了;况且“为了孩子”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真理。

没有信义的人,纵然可以靠算计赢得利益,但是终究是不会长久的,哪怕有着似乎很说得过去的理由。

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这应该是值得借鉴的,做人的基本底线,是必须守住的;做人做事不守底线,即便未受法律法规的处置,但纯良的心,却肯定会被“毒要”慢慢治死。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讨论!

(网图侵删)

  • 上一篇:自缢万岁山、归葬天寿山—崇祯帝的身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