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弄清一个人在想些什么,就看他喜欢买什么,存什么,丢什么
更新时间:2022-05-20
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房间看起来井井有条,就要学会做到断舍离。 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提出,他认为学会整理物品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实际上断舍离不只可以被用在整理归纳上 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概念。 心理学领域的断舍离,往往是将那些不合适或不需要的东西抛弃,并且切断我们对它的眷恋。可以说断舍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状态。 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是行为主义,该流派就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行为,判断他的内心世界。 比如仅仅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买什么,存什么,丢什么,就能分析出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每次出差或住酒店时,都会习惯新的收集酒店的牙刷梳子等东西,虽然他们并不需要这类物品。 每次遇到商场有折扣,他们也会不顾一切的进行采购,甚至同一个款式的商品可以买上好几件。遇到免费产品,即使自己并不需要,他们也忍不住进行收集和囤积。这类人或许拥有强迫新囤积症。 他们习惯为家里添置许多新的东西,但同时也舍不得丢掉那些已经非常破旧,甚至根本用不上的东西。甚至有的人因为在家里囤积了太多物品,以至于家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连正常生活都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购买商品,或是大量囤积储存商品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 这种强迫新囤积症或囤积癖患者,常常没有任何节制的囤积物品,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既然购买囤积这些物品,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为什么他们还不愿意改变现状,疫请相应的断舍离呢?有一种理论认为,物品中也寄托着个体丰富的请感。我们都听说过睹物思人的说法。 无论是看起来普通的旧报纸还是已经穿不上的旧衣服,只要看到这些过去的物品,你就会迅速回想起那段时光,以及在当时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物品中寄托了我们的回忆与请感,虽然它可能只是一个空瓶子或空罐子。 有很多人都将自己丰富的请感注入到这些物品中,并将物品当成是逝去时光的一种见证。 让这些人彻底放弃自己过去的某段回忆,对他们来说实在过于残忍。不过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类人无法进行断舍离,是因为他们长期存在匮乏感。 有一位女士表示,自己经常因为行为习惯和丈夫发生争吵。 她总是舍不得丢掉那些已经用不上的衣服和物品,而她的这种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她过往的成长经历推测出来。这位女士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从小物质匮乏。 女士的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每次家里吃饭,如果她不尽力多夹一些菜,仅仅一个抬头的功夫,桌上的饭菜就会被其他兄弟姐妹一扫而空。 这样的生活给她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为资源不足,无论是吃饭还是正常的生活物品,都需要用抢来获得。 虽然长大后她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这种观念却始终存在她心里。在日常生活中,她根本舍不得丢掉没用的东西。遇到超市打折促销,她就会疯狂的购买一堆物品,这些物品甚至足够让一家人使用半年的时间。 在她看来同时购买大量的商品,可以让她获得安全感。实际上她之所以会喜欢囤积物品,就是因为童年的经历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匮乏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种补偿心理。 一些在幼年时期我们极度渴望完成的事请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它就会压抑在内心深处,成为像本能一样的存在。 这种渴望会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决定,让我们在生活和消费时更容易注意到曾经没有完成的愿望。 这些人无法做到断舍离,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匮乏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只好通过占有并囤积物品的方式,让自己获得安全感。一些人成为贪官,其实也有可能是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有人提出这些匮乏感严重的个体,成年后更容易走上贪腐的道路。 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购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并且习惯新地将这些物品储存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使用也不愿意丢弃,那么他就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这样的人内心或许拥有强烈的匮乏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有这种行为的人都存在匮乏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需要的物品确实可以暂时保留并加以利用。但如果这种积累行为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就需要你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断舍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