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老辈人说打太极拳有三种境界

老辈人说打太极拳有三种境界:第一步是全身都在水中。很多人都从克服水的阻力上去体会,这是不对的。站浑圆桩,两条胳臂始终松不下来,就达不到目的。薛颠说浑圆桩站成了,两条胳臂不用劲,一搭手人就离地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是胳臂练出劲了的缘故。真的如此吗?内家的用劲与人后天的用力习惯是相反的。

人在水中的体会,一是真正的放松,二是肩膀的漂浮,三是内外的鼓荡。谁都有泡澡堂子的经验,人在水里站立着,骨头架子还是立着的,但周身肌肉浑不用力,那个就是最放松的状态。打拳肯定不能完全一样,但在内开外合要求下的周身松张,肌肉就要在那个状态。平日里行走坐卧都要如是体验,才能逐渐得窍。

人立在水里,左右伸开肩膀,这是水的浮力会让你的肩膀呈现漂浮状态,肩膀头子以及胳臂都不用力了,这个就是真正武当太极拳的要求。站浑圆桩也是如此。一开始要有站在水里的意念,两个肩膀漂浮起来了,这个路子才对。这些年看得最多的,就是玩太极推手变成摔跤顶牛,不能说没工夫,但绝对不是太极拳的。

练拳最重要的一点是上虚下实,所以入门规矩很重要。对于内家拳,不提倡自学,不提倡硬练,这些都容易练出MAO病来。不看广告要看疗效,学拳要看老师的健康请况、人品素质,能不能打倒在其次。人身体上很多MAO病,都处在虚实不清上。普通人生活习惯不好容易引发疾病,练拳不对路更容易得病,千万要谨慎。

气血当能入骨,否则无以洗髓易骨。不能洗髓易骨者,后天之功用,只能健身耳。气血入骨者,全在腹内松静,待两肩一松,气血自不期然而入丹田,全在神气使然,而非做作用意。水火既济,日增一纸,收髓满骨硬之功。轻利者,一心虚灵故。松开肩胯,下登上顶,纯以神意,将根骨逆缩收于丹田,心灵则身灵也。

郑曼青的“陆地游泳”,是对全身于水中的又一种诠释,少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轻灵。如果于陆地游泳中,逐渐地体会到空气的质量,以及如在水中的浮力,大约就能入港了。身体的各部分都极尽舒展,好像游泳一样,在空气中漂游,是很妙的感受。当身体的肌肤与空气发生这种微妙的接触时,气血就旺盛了起来。

身法之轻灵不外乎于“提”,且能提得起来。提则必下,故任督须时时畅通。提有回路就不是病,否则气留于脑,易患上实下虚之病。拳法进阶,与修道类同,没明白人接引,容易走岔路。故寻常人求身心愉悦、健康,止步于此足矣,一生受用不尽。再向前则无穷凶险.

很多老百姓都练太极拳,练十多年,该得大病还是得,这是没练对,真练成体草了。你要说一点效果没有也不对,只要能练到出汗,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是和西方体育的东西没区别。道者反之动,太极拳不是那么练的。我们不光要越练越年轻,而且自己不小心得了病,还能自己给自己治病,这才是练内家拳的。

拳架子谁都可以学会,但拳法本质内涵就不是谁都可以领悟的了。一旦你领悟了,就可以把自己的拳改了,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我不止一次说过,太极拳只要身一动气血就动,其实还说浅了,只要心一动气血就动,才是对的。练拳不修心,练来练去都是摆设。气血不发动,练来练去把关节都磨损了。这话能点醒人吗?

内家拳之进阶,乃化散为整。常人之用力均是局部,胳臂是胳臂,腿是腿。我等须换劲,即改变用劲方式,从局部改为整体。有了整,以后的路才对。找不到整,终无头绪。所谓整,即各家所称之浑圆劲、球劲、倗劲,无非此意。整了之后,才有大龙,才有尾椎,从局部之力转变为周身整体的球形结构共同作用。

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根本区别就是整或不整。我们以整体发力,并通过气血筋骨膜的改造不断深化之,从而克服先天条件之局限。49年以前之名宿,坯子大者有之,坯子小者亦有之,如孙禄堂、李书文皆瘦小之人,李书文身高尚不到1米6。练搏击者如果找到整体发力,就会陡然上一个台阶,同级别内所向披靡。

练搏击到一定阶段不能进步的,最好找明白人练练太极拳或形意拳,找到了整,也即找到“根劲”,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太极拳之倗劲是基本劲,其实就是身体球形桁架结构中的拱形作用,在身体松张的基础上,无论对方如何来力,都会偷过拱形结构传导至脚下,同时反作用力上来返还对方,我只稍加力对方即出去。

练太极拳要从单式开始练,就是把每一式的整找清楚,再把它连接起来,这个整不会有丝毫变形,即前辈讲的“架子不倒”。练时架子不能错,用的时候架子不能倒,这个架子就是整。练内家拳的没有架子,是不可想象的。练时如有人,用时若无人。练拳时要会做戏,这个架子要经受考验,用的时候只是对景而已。

有了棚劲,感觉身体就像大炮---杨兄太极窥豹

之前所说的大筋就是劲路,虽然结构可能更复杂,但练通了(也就是劲阻小了),太极劲自然就来了。大筋里是充着气的(以气运身、以气运劲),且气压分段可调,就是棚劲,软如棉,硬似铁,顺理成章,蝇虫不可落、雀不能飞,也有迹可循了。减少劲阻就是松体的过程,节节贯穿(看老师行拳,体内常不自觉的微微调整,自己行拳时也出现了,才豁然开朗)。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松是永无止境的。劲路通了,有了基本的棚劲,再做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感觉身体就像大炮,炮弹是对方给的,装填、发色,无坚不摧。装填到脚下,机关在腰间,神在顶,魄在胸,威武内敛,真太极也。大炮原理是我试出来的,不是看书的。现在劲阻太大或劲力太微,只是有些意思,但能出劲。好像有个视频能印证,回头找找,登出来。视频是一位太极拳师在日本讲学,台上不断地做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意犹未尽,台下的小日本一定看的云里雾里,真解气。试出劲后,我没再找,当前重要的是松体,把拳架练好,自然还会出来。我坚信:太极拳功夫在拳架里。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想要健康长寿去练易筋经,循经导气、以养天命;想要修定、修智慧,由安般念入手、修止观还定、证果;从某种角度看,太极拳就是一种神通,神通抵不过业力,但要是能以武入道,也算功德圆满了。但证果太难,业力不够,能修定养生也满足了,所以我对太极拳并不痴M,反而先有所得,幸哉!

对于行拳猫步没找到尾闾和站不稳的师兄弟,我想分享两个小‘秘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感觉不好或反映太大,就丢弃,不必勉强。

1.尾闾:放松站立,感觉自己的会音B(找不到可先莫一下),在会音至前后音之间,有一个狭长的平面。收腹上翻,将平面立起来,会音朝向正前方,这时会有一个力向下拉尾闾。保持住,轻轻放下小腹。用手莫腰背…平了、小腹…松的、大腿上层肌肉…无力、膝盖还有微微上提感,好像坐在凳子上,很神奇,就这么简单。保持这种状态,去行拳猫步,静静的等着尾闾苏醒吧。(会音感觉太强的,不可做!)

2.重心:太极拳的重心是指竖立状态下脊柱在地面的投影点,重心转换是指投影点移到承重脚的脚后跟,但平常这个空间被跨占着,重心只能在两脚中间,单重是不可能的。当尾闾开始苏醒了(吸贴着向前),在重心靠近承重脚的脚后跟时,跨微微外展,让出脚后跟的空间,尾闾进入,然后双跨轻轻一合,站住了!由于此时两跨在重心的外面,实腿转身只需两跨一动,劲松自在,腿膝无需用力。再行拳,从起式到收式,处处单重。想不单重都难,会觉得动作没到位,别扭。这时,跨开始慢慢松了。起初我不相信,开跨应该很难,怎么这么容易,直到我的批股分成两瓣时,才知道跨真真确确是开了。

3.行拳:本没想现在说的,下班再看老师的视频,有了大的发现,师的两脚好像两根细线吊着,行拳时,吊起、放下,没有一丝的力,太神奇了,这就是松的标准吧,到了这种境界应该另有一番新的天地了。看师行拳:每个拳式都有3—4个小式组成,每个小式都有起承开(转)合。每个起点就是上个动作的合点,承是动作的行径路线(极讲究),开即是空,合为出。每个动作的位置、方向、身姿要求都非常高,不能有一点马虎。学会大的动作后,立刻要开始跟着老师揣摩了。我是光顾揣摩,到最后连一小段拳的次序都没记住,因为时间太紧了,拳谱可以回去背,跟老师行拳机会难得啊!教拳不如学拳、学拳不如追拳、追拳不如偷拳。现在师没在我身边,想追拳也难了。只好静下心来,偷偷地(悄悄地、默默地)揣摩老师的视频(所幸现在有视频了)。每每有所收获,我们没道理不能经进啊。太极,讲究用意不用力,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当年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新)。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

突然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软软塔塔,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此时经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偷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请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自在!

练太极拳的都说自己走的是“猫步”,什么是猫步?就是我说的这个提着劲的步。你看看猫走道、或者豹子、狮子和老虎,没有一大步一大步哐当哐当走的,都是提起来、慢慢放下去,柔柔软软地、毫无消息地走向前去,走到猎物跟前对手还不知道呢。内家拳练时都是这个步法。凡是脚底板哐哐响的,都是练错了。

所谓涌泉发力,其实是春秋笔法。一轴中立,平常重心都是在脚跟的,发动时转换到前脚掌蹬地,即所谓涌泉。给人误以为是内气从涌泉出入,实在是神秘的过了。如果涌泉能出气,得多大的气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窜动呢?真实的道理是本能机发,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拙了。比如人走路从不会想先出哪条腿,但要是让你拍电影就真不知道迈哪条好了。这就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故意的区分。要把本能用到身法中,就无往而不利了。

内开外合,无有不开,无有不合。开,即搜骨。筋长且韧,骨即开。合则为一,无所合也,开合归于一气。

形意拳为何前脚撇开?胯也。胯为一身总轴,接天连地,胯开则周身开也。开胯于易骨中必然达到,则有经气入骨,日增一纸。说通俗点,身体里感觉在长东西。即筋骨膜,日渐粗壮。

内家三拳,都是脚走出来的。重点不在手上,但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用脚走拳才对,脚上有了,腰胯才会出来。内家拳强调整体,都说丹田如何如何,其实是腰胯带动。说大龙还不够偷彻,其实还是腰胯。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所谓换劲,就是把用膀子的劲改成用腰胯。慢慢生活里都是这个,就是功夫。

  • 上一篇:跑者的自我“保护”:以“小碎步”跑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