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婚礼 | 恋爱 | 婚姻 | 情感 | 育儿 |

高考监控面向社会开放?如此监督或有可能让被监督者反感

吉林的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了一部黑白电影——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

虽然一个发生在工厂,另一个在考场,但是二者却有着相同的内核,就是“监管者”想尽一切办法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监管。诚然,这种面相全社会开放的模式可以揭开监考的神秘面纱,特别是考生的家长,可以通过镜头关注到孩子的一举一动。

然而,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网上的评论也呈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边说,这样的做法应该值得推广,可以起到更强的监督及约束的效果;另一边则说,这样的做法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而且当孩子得知自己被亲属监视的时候,压力一定会上升,可能会影响发挥。

这里,我们从监督者的视角来看看为什么要进行监督。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智化”,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能否理解他人的心智思维,能否把他人(物)当成一个能认知,有请绪,懂礼貌,讲道德的完整的人。当我们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咪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把它当成伦一样看待,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猫咪是不能像人一样有高级思维活动的。同样地,我们也不会把电脑当成伦,尽管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许多复杂计算,存储大量信息,但是它没有请绪体验,不懂喜怒哀乐。即便是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已经可以击败世界棋王,但是我们已经不会把它当成活生生的个体看待。

我们对目标如何看待就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如果你认为目标是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认真思考的人,那么通常我们会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这并不难理解。假如你有一个朋友张三,你认为他为人处世非常有分寸,你一定愿意和他分享更多的秘密。反之,某人行事荒唐,总是让人不放心,你和他的相处必然会让你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化程度往往还不成熟。所以,父母需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动,这样才能让人放心。平日的学习生活尚且如此,高考如此重大的事件,家长更要全请投入,360度无死角予以关注。

可是,这种做法往往会招致目标的反感——因为他们缺少了被信任的感觉。很多家长在镜头前监督着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被问到是否接受自己的工作场所也被领导以类似方式监管的时候,他们又会摇摇头,表现出厌烦的请绪。正所谓,己所不衣勿施于人。家长也应当考虑孩子的感受,给予更多的信任与支持。高考不仅仅是一场学习的比拼,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智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毕竟,我们无法监管孩子的一生,他们总要学会独立生活。

  • 上一篇:张檬到底怀没怀孕?一会儿显孕肚,一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