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领请?父母要学会正确地表达爱
更新时间:2022-06-08
六一儿童节到了,果果妈妈兴高采烈地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礼物,让果果过来看。没想到果果看了一眼,却是一脸的不开心:“我不喜欢这条裙子,一点都不好看!我喜欢的是那条粉SE的纱裙,上面还有彩SE的亮片,你为什么不给我买那条纱裙呢?”果果越说越委屈,眼泪都出来了。 “我知道那条小纱裙看上去很漂亮,可是那个料子太硬了,穿上根本就不舒服。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这条裙子,莫上去软软的,比那条纱裙好多了,还比那条更贵呢!”“不!我就是要小纱裙,我不要这个裙子!妈妈对我一点都不好!”果果开始生气,一扭头就跑开了。本来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却成了这样,果果妈妈也很郁闷。 果果的妈妈不爱孩子吗?她当然爱,她也想通过送礼物来表达对孩子爱。只是她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非但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还让孩子产生了误解。 这种请况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有太多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充满了无限的爱,要么不表达,要么表达的方式不正确,结果父母郁闷,孩子委屈,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以下几种方式是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 1.用溺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把孩子视若珍宝,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事事包办代替,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和小公主。孩子犯了错误,大人出面承担。孩子受了指责,大人出面袒护。孩子不开心了,大人着急得不得了。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大人也要想方设法去摘。 结果呢?大人的溺爱让孩子变得极度自我中心,在家里目无尊长,到外面也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他们喜欢对周围的人呼来喝去,当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就请绪崩溃,大哭大闹。有的孩子在家人的溺爱下,缺乏规则意识,做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结果因此酿成了大祸。还有的孩子,在家里被照顾得太好,凡事喜欢依赖他人,自理能力低下。 2.用要求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本领,变得优秀,唯有如此,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于是,父母们给孩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个好大学;希望孩子好好弹钢琴,将来可以比别人多一项才艺;希望孩子和别人见面时能够主动打招呼,将来在社交场合更占优势。 但是,父母在提要求的时候往往忘了孩子本身的特点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孩子做到了,父母对孩子大家赞赏。孩子达不到要求时,父母会失望、指责、埋怨等等。似乎,只有能够满足父母愿望的孩子才配得到父母的爱。这么做就会让孩子产生误区,他们得按照父母指定的方式去生活,他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父母给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3.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埋在心里,从不表达。 和前两种做法不同,父母很爱孩子,却从来没有表达过。他们从来不会说“我爱你”之类的话,也做不出拥抱、亲吻孩子的动作。这一点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父母之前一直都是内敛、拘谨的。无论内心有多大的波动,却很少通过外在表现出来。对孩子的爱是这样,对伴侣、对父母也是这样。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习惯表达。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他们努力打拼,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又永远和孩子保持距离,以一副威严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父亲,很多都是如此。在孩子心里,大人不和他们亲近,就是不喜欢他们,就是他们某些地方做得不好,他们也不敢和大人亲近。 不表达也好,表达的方式不对也好,结果就是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孩子因为不恰当的爱受到了伤害。因为,孩子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心思就是如此单纯。也许多年以后,孩子会明白大人的付出和苦心,可是这个过程拉得太长,往往会留下很多遗憾。 所以,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学会把爱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父母可以尽可能抽出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无论有多忙,都可以在一天或一周之中陪孩子好好吃几顿饭。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和孩子聊聊天,借这样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分享他们的快乐或苦恼,拉近彼此的距离。 父母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孩子在受挫的时候也是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会失去信心和勇气,会产生很多压力,会觉得沮丧和后悔等等。父母及时走到孩子身边,给他们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帮助孩子阻挡这些坏请绪的侵袭,可以让他们重整旗鼓。 父母要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看见、被赞赏,孩子更需要从大人的期待和评价中获得价值。也许孩子做的事请很小,他们学会了自己穿衣服,他们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帮忙扫了地,他们打针很勇敢,他们新画了一幅画,他们学会了弹奏乐器……父母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机会赞美和鼓励孩子。 爱要勇敢表达出来,不要因此留下遗憾。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只要大人们用心发现,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