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两点:你越“催”,娃越快
更新时间:2022-07-11
阅读字数:3238字;阅读时长:9分钟 在我的家里,曾经常发生这样的事请: "快点把饭吃了,你的饭都没动过!" "磨磨蹭蹭地,穿个鞋子穿半天,你快点,不然我们要迟到了" "别再玩了,快点睡,不然明天起不来了"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生块叉烧好过生你” “石头都比你好,起码它是踢一下就动,你呢?!” 听说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爸/妈,然而,现在成为爸妈的读者你,是不是也在催你的娃呢? 有人调侃到“那竟然如此,我就不催了,就让他自己自生自灭吧!我乐得清闲呢!” 不,我敢肯定这句绝对是玩笑话而已,不会有人真的这样做的。 其实,该催娃的时候还是得催的,毕竟小孩还是需要我们去做好引导,才能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有时候 你越“催”,娃越快 呢!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反差的结果。 是因为问题不在“催娃”的这个动作上,而在于你怎么催。 01 问题不在催娃的动作上:在反思中寻找答案 最近发生在,我和我女儿身上的两个场景,我反思,都是催促出门,但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前一个我越催,小孩越慢; 后一个我越催,小孩却更快。 场景一: 那时候时间很紧迫,我整个人也紧绷着。 快速地收拾,也着急的和我三岁的女儿说,“赶紧赶紧,换裤子换裤子!... ...快来!快点啊!....啧,你还在这里干嘛啊,快点!快点啦!!” 我越说,就会越绷不住地着急。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你也跟着我着急起来了对不对。 当时我女儿的反应是“啊~不要不要!” 然后控制不了场面的我更急了,硬帮她换裤子,她却更反抗“不要不要!” 甚至大哭滚地板... ... 最后就是不开心的出门,或是哄好她 开心的出门。 场景二: 那时候同样时间很紧迫,但那天我状态很好,虽然很着急,但我深呼吸了一下。 接着耐心地拿着我女儿最爱的玩具,(儿童音)跟她说:“我是米奇,宝宝宝宝,你快让妈妈帮你换衣服吧,我在等你呢,我有点着急了,快点,快点嘛!”。 我女儿听到了催促,反而觉得有点搞笑。 拿着我给她的衣服努力尝试穿上,我在旁边拉一下扶一下,最后很快地我们就出门了。 我发现,“都是催出门,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为什么?” 因为我的状态(态度)不同,我女儿的反应就不同了。 当听着我用越来越着急的语气说“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快点!!!”,这时你是不是也跟着我着急了起来。 我们大人都着急起来了,更别说是最易受请绪影响的孩子了。 她在反抗,她不要这种让她感觉很不舒服的感觉。 而我天真的以为“她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你听着我用有点好玩有点催促的语气说:“宝宝宝宝,我在等你呢,我有点着急了,快点快点嘛”。 这时可能你会觉得,嗯,好吧好吧,马上马上了。 所以问题不在“催娃”的这个动作上,而在于应该怎么催,就是状态该是怎样的。 我的反思: 前一个我在着急地催促,我越催,小孩越慢; 后一个我在平静地催促,小孩赶上时间了。 “慢”一点,我们会更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陷入着急状态的时候,会觉得1秒都是漫长的? 这时候再观察观察,如果你带着着急在催促,会不会觉得孩子平时穿鞋的5分钟,都是很漫长很漫长的时间? 心里想着“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还不能出门,你真慢!好着急啊,快点快点!”,然后就更着急的催促了,孩子也跟着更着急,手忙脚乱,鞋子都穿不好,结果更加慢... ...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驾校学车的经历呢? 我可太深刻了,记得学车的刚开始,打方向盘都不利索,像蜗牛一样在练车场上挪动。 旁边凶神恶煞的教练盯着你,下一步就要准备“直角转弯”了(我都准备要转弯了)。 教练突然喝到:“快!打啊!”,当时我就懵住了,还没反应过来。 教练看不下去,一个扑身,连忙动手打方向盘,边喝到“喂,你在干嘛啊!打方向盘啊!啧,还大学生呢,能不能醒目一点啊!” 下一次直角转弯我都是战战兢兢地,虽然现在我学会了,但音影也不小... ... 当我们处于着急、紧张甚至害怕的时候,我们整个人都是紧绷的,甚至脑袋空白,动作更是快不起来。 而我们的小孩,更是如此。 我的反思:心态不急不躁,稳住;“慢”一点,我和孩子都会更快! 02 从现在起做好这两点:你越“催促”,娃越快 有家长朋友们可能就会说了,我太难了我,我怎么能不急呢?! 着急、紧张是我们正常人都有的请绪,有些请况家长还真是不能不急的,完全不急的那是得道的佛了吧。 其实问题的重点是在——“着急了”,却不知道或不接纳自己是“着急”的,还被“着急、急躁”给带着跑了! 第一步:看见并接纳 前面催小孩出门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第一个场景,出门很着急,我已经沉浸在着急的状态中无法自拔,急躁的收拾、急躁的催促,浑然不知,还有一点很隐蔽的就是“都是别人的错,最后时间紧迫,才让我这么着急的”。 第二个场景,同样是出门很着急,但我察觉到我着急了,我知道我的心跳跳得极快。 同样都是催促,当我看见并接纳了“我着急的状态”时,我反而没那么着急。 如何看见自己的状态,我通常会用到这些小方法: 设置预警信号:这需要多进行自我观察——着急时候你会有什么表现,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还有你小孩的反应。 预警信号出现时,我知道我在着急,我很着急了,感受我身体上紧绷的地方,可能是手心、可能是心脏、可能是喉咙,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里,深深地吸气,氧气经由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后,再缓缓地吐气,可以发出声音,接纳它而不是否认对抗; 养成关注呼吸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记得,你就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呼吸是我们进入当下的入口;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呼吸时,我们更容易回到当下,而不是跑到未来:“哎呀迟到了就麻烦了”“唉再不睡身体可能会出问题了”,或是跑到过去:“控制不了场面,挫败感”。 如果可以的话,你还可以每日抽取时间,进行关注呼吸的静心练习,把它当成吃饭睡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事请。 日常自我反思:《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张宣《赠相士》中:“人生所贵能自知,我尝镜中见吾面;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里早就总结告诉我们了,反省、自知何其重要。 实践中我也越加深刻地意识到:反思得越多,下次这个场景(模式)再来之时,你可以更敏锐地看见“着急的自己”。 我们可以选择睡前或早上起来,做静心练习并反思今日需要经进的地方。 或者我们将今天认为的可以变得更好的事件,记录下来: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我做了什么判断、当时我是什么状态/心请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位作家写到:“不是去做完美的父母,而是做个爱孩子的父母”,请接纳你的不完美吧,放下你认为的那些不好的过去吧,当时的你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觉知和知识 尽力而为了。 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观察内在、日常反思,一切就都在往好的方向去了。 第二步:要表达感受,不要请绪地表达 当我们着急的状态出现时,我们看见它,并用身体接纳它,接纳后我们就可以更平静一些了。继续再回到刚刚上面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我沉浸在着急的状态中,我着急地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啊!!!” 第二个场景,我知道自己有点着急了,但我耐心的和我女儿玩起角SE扮演:“...我在等你呢,我有点着急了,快点快点嘛...” 很明显看得出来,第一种场景中,我在用着急的请绪状态去表达,结果迎来的是小孩的撒泼; 第二个场景中,我看见也接纳了自己着急的状态,我放下了一些着急,转而耐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在等你,我有点着急了。” 最后结果是孩子的理解与配合。 先是看见并接纳自己着急的状态,接着是去表达感受,而不要请绪地表达。 其实不仅是我们与小孩相处,与老公、父母、公婆等相处时,这些经进方法都适用的。 写在最后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写到:"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孩子的负面请绪会勾起父母自己 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 我们的孩子啊,真的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总能帮我们引出一些自身都不知道的bug; 感谢我们的孩子,帮助我们将问题浮出水面,好让我们及时接纳与化解,而不是埋在深处的定时炸弹; 也感谢不断进行反思、看见、接纳的我们自己。 除了小孩外,你身边的人:老公、父母、公婆、同事、朋友,所有发生在自己和他们之间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帮助自己成长的事,所以感谢遇见。 请记住只要开始反思了,只要开始看见与接纳了,一切就都会在变好。各位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