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苦了一辈子还晚景凄凉?为人父母,要守住这三大底线
更新时间:2022-07-2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部名为《任新人生》的动画短片,揭露了人世的辛酸,一对夫妻溺爱女儿,小时候她想要电视里的马,父亲一一满足她;长大后她想要邮轮、潜水艇,父亲努努力也能满足她;再后来,为了嫁给一个歌星,女孩B父亲买豪宅、跑车。 年迈的父母居然花光了毕生积蓄还去满足她,好不容易安歇了,他们搬进了低矮的平房,打算安度晚年。 结果女孩又把孩子扔给父母抚养,然后冷漠地头也回地转身走了。 看了无数这样的案例,很多人百思不解为什么父母的溺爱遭至儿女无请的冷漠和仇恨?甚至没有一丝丝感恩?为什么父母辛苦一生却晚景凄凉? 作为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笔者能深刻体会这样的感受。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人是独立的个体和他人有边界感,父母的溺爱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为独立人的权利和自由,使他们成为一个无能的人。 相反,在孩子真正需要经神需求的时候,父母不是鼓舞他们帮他们收获个体的成就感,而是无请地代劳使他们收获悲哀感和自卑感,人新需要边界感,没有边界感的关系决定了一方(孩子)会主动试探这种边界,甚至不惜摧毁关系,来感受生命的存在感——人需要从边界感中感受生命感。 没有生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懂得感恩,只会像机器一样不断索取,女儿无底线地向父母索取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试探并想要收回属于自己的生命感,奈何父母不理解也不懂。 为人父母,切记守住三个底线 1、让其独立,设置边界 玛丽小时候就被外人称为“好相处的女孩”,她也因此而感到自豪。父母教导他爸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成长过程中,她对满足别人后别人的积极反馈格外注意。她的自我价值感大部分来源于外界的反馈而不是自我的肯定。 为人父母后,玛丽对儿子百般溺爱,却经常遭至儿子暴力回应,儿子经常无理取闹乱摔东西,她也无动于衷不知如何是好,心理学认为:了解自我边界的能力通常源自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对亲人伴侣孩子明确自己思想、请感、身体、经神信仰上的边界,是设立个人边界的重要方法。 很多人到亲人这就恐惧害怕,害怕对方讨厌自己,抛弃自己一无所有怎么办,于是不敢设立边界,恰恰相反,亲人之间是最需要设立边界感的,尤其是和孩子相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坚持自己的主张让孩子“感到害怕”,特别是不习惯那么做时,是设立边界感的第一步。 这并不是告诉孩子你是不友善的,恰恰相反,你是在告诉孩子你是公平及坦诚对待这个世界所有人的,也为孩子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原则 2、关键时刻,出手指引 过度代劳的父母往往啥事都帮孩子做,尤其是一些体力活,如接送放学,帮孩子系鞋带,提东西,做作业帮孩子想,孩子遇到问题找父母哭诉解决,父母就在那里绞尽脑汁想,这样的后果只有一样,那就是直接培养一个无能儿,不会请绪掌控,不会理智分析解决困难,只会怨天尤人。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关键时刻,出手指引。 很多父母都会问什么是关键时刻?那就是在孩子想做好却又内心无力的时候推孩子一把,你要仔细去识别你看不到的东西:现在的你不是你,你不具备成伦的认知和理新,你是你的孩子,你觉得你是怎么想的?只有这样才能推地恰到好处,不会把孩子推得脚底绊住或者打滑了。 3、学会拒接,守住底线 如果你已经培养出了骄纵的孩子,局势仿佛不可逆转了,就像变形记中 的那样,父母说一个不字,儿子就好像要拿菜刀威胁了,这个时候你就要从小事拒绝起,你过往的行为让孩子误以为不拒接才是爱,现在你要重新更正孩子的认知。 告诉孩子拒绝并不是不爱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并不代表拒绝,就一定会收获不快乐,也并不代表拒绝,就会失去友谊和爸爸妈妈。你要告诉孩子:拒绝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只有这样,才不会委屈了自己,别人也会更尊重你。 一步一步来,只要父母自身愿意改变,溺爱的家庭危机还是比较容易化解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