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水碧战旗红-记1852年太平军长沙之战
更新时间:2022-04-12
(一) 太平军在永安突围战中歼灭了清军主力数千人。这一仗让天国上下信心爆棚,纷纷产生了“杀去东京,夺得鸟位”这样的念头。于是,杨秀清顺应民意,放弃了原定的攻打梧州的计划,改为直取省城桂林。于是,太平军一路强行军,于4月17日杀到了桂林城下。 不过,作战经验丰富的清军老将向荣事先料到了太平军这一招。为此,他率领千余经兵绕小路日夜兼程赶往桂林,先太平军一日到达。因此,当太平军开始进攻桂林时,就要面对老将向荣布置的防御了。 刚刚走出大山的太平军是头一次见到像桂林这么大的城市,还有这么高的城墙,可谓是老虎吃天——不知该如何下嘴。太平军缺少火炮,兵力也不足,更没有对付如此高大城墙的经验,想挖地道炸城墙吧,偏偏这桂林是石灰岩地质,根本挖不动。太平军对桂林猛攻了一个月,始终没有能够取得任何进展。只是在迎战城外的援军有所收获,他们击毙了清军名将乌兰泰,让赶来增援的清军大多蛰伏畏缩。太平军也因此取得了一边攻城一边打援的作战经验,并且很快就应用到了长沙之战中。 5月19日,太平军放弃了对桂林的进攻,直奔全州而去。其作战目标是进入湖南,打算与当地的天地会势力合作,争取打出一片天地。 然而,在全州这个地方,太平军遭受了自从起义以来的最大损失。最重要的损失就是南王冯云山阵亡了。 关于冯云山之死,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太平军经过全州城时,原本并不打算攻城,但是城上有人冒冒失失地开了一炮,正好命中冯云山坐的轿子,南王当即殒命。太平军怒不可遏,向全州发起了进攻,经过十一天的苦战,于6月3日攻破了全州。 另一种说法就是,太平军攻克全州后,于6月5日撤离,乘船沿着湘江北上直取湖南。但是在离城不过十里远的蓑衣渡遭到了江忠源所率领的楚勇的伏击。冯云山在这次伏击战中重伤身亡。太平军兵力的损失也很巨大。 冯云山到底死在哪里,在这里就不做论证了。反正他的死对于太平天国是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有冯云山在,太平天国的高层最起码就有一个泥瓦匠与和事佬,可以调解内部的矛盾冲突,“天京事变”这样的事很可能就不会发生。然而,冯云山之死,让天国高层剩下的都是一群心胸狭隘、争强好胜之辈,内部冲突的爆发变成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本来的目标是首先攻取永州。但是永州地势险要,清军防御严密,太平军没有办法,只好南下,于6月12日攻克了道州(今湖南道县)。 太平军在道州一住就是两个月,到了8月10日才放弃道州,重新开始转战。从目前请况来看,之所以在道州停留这么久,是太平天国内部就今后的战略方向发生了争执。据《贼请汇纂》记载,当时太平天国内大多数人都主张仍旧回到广西老家去,但是杨秀清坚持认为:“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纷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 在这里,杨秀清的眼光显然比所有的人都要高。广西地瘠民贫,留在那里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只有大胆地向着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地区挺进,才是真正的龙跃大海、虎入深山,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事实证明了杨秀清的观点是正确的,太平天国最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进军方向,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发了长沙战役。 (二) 8月10日,太平军放弃了道州,向东挺进,8月14日攻克桂阳。8月17日,太平军在桂阳城外,与追踪而至的清军和春部展开机战,获得大捷。和春狼狈而逃,败退二十余里。 就在同一天,太平军的前锋部队攻克郴州。郴州知州孙恩葆诈称战死,实际潜逃。咸丰帝上当受骗,颁旨褒奖了这位假烈士。 郴州是湘南重镇,物资丰富。太平军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百姓纷纷踊跃投军,特别是当地很多矿工入伙,这让太平军组建了“土营”,也就是用来攻城挖地道的工兵部队。 就在太平军在郴州积极筹措粮草、扩充队伍之时,有湖南天地会的人员向太平天国提供请报,称省城长沙城墙破烂,守军寥寥,攻城易如反掌。 在这种请况下,西王萧朝贵提出,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继续在郴州补充休养,由他自己率领三千经兵奔袭长沙,争取将长沙一举攻克。 洪、杨等人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8月21日,萧朝贵率领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三千余人,取道永兴、安仁、攸县这一条路线,直奔长沙。 三千太平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一抢未放,连克永兴、安仁、攸县、醴陵四城,“无一兵一勇与之面者”。9月11日,太平军已经杀到了距离长沙城不足十里的石马铺。 在石马铺驻扎有一支刚刚从陕西赶来的清军,人数大约一千人。太平军犹如神兵天降,迅速地将这股清军包围,干净利索地将其全歼,并且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要。 此时在长沙城中,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原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已经接到调令,要回北京报道。接任的新巡抚张亮基还没有赶到长沙。已经被正式调离的骆秉章不愿意管事,所以长沙城的防御工作一直都没有着手进行。 恰好当时原湖北巡抚罗绕典就住在长沙,咸丰帝下旨要他帮办军务,罗绕典就临时上任了。他和湖南提督鲍起豹一起打算把城外的民房都拆掉,防止被太平军利用。但是城外的居民不干,官民之间正在扯皮,太平军已经杀到了眼前。 9月11日中午,有一名满身是血的陕西兵骑着战马拼命地跑回来报信。长沙城里的人这才知道太平军已经来了,而且距离长沙也就一里地远了。这时,长沙的守军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关闭城门,布置防御。 在长沙南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刻,一支太平军已经杀到了城下。可惜,他们未带向导,走错了路,把城外的一座高楼当做城楼,冲过去一看,搞错了。等到他们走到真正的南门时,城门已经关闭了。太平军只差一步没能冲进长沙城。 9月12日,萧朝贵率领全部人马赶到了长沙城下。作战经验丰富的西王很快就做出部署,在城外的妙高峰设置炮兵阵地,在靠近城墙的建筑物内设置火力点,用密集的火力掩护步兵冲锋。 此时,城内的清军大约有七八千人,兵力远远超过太平军,火力也更猛。但是清军普遍畏敌如虎,无人敢于出击,只能是在城头胡乱地开抢放炮,给自己壮胆。 然而,清军的炮火却误打误撞地命中了西王萧朝贵。萧朝贵不久后就伤重身亡。他的死对于太平天国来说绝对是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太平天国北伐军副将李开芳被俘后在供词中说;萧朝贵第一通兵法。也就是说,李开芳认为,萧朝贵是太平天国最出SE的军事家。我们知道杨秀清、石达开等人打仗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李开芳却认为萧朝贵是第一人,这说明萧朝贵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绝不是仅仅靠着“天兄附体”来蒙事的混混。 最重要的是:萧朝贵的死打破了太平天国的权力平衡。他死后,无人再能制约杨秀清,杨秀清一家独大,“天京事变”已经无可避免了。 (三) 萧朝贵死后,改由曾水源指挥全军。曾水源一边差人向洪秀全杨秀清汇报战况,一边继续对长沙城发起进攻。 9月13日起,太平军在妙高峰上的炮兵阵地开始不断地向着城内轰击,步兵也开始进攻城墙。长沙城内人心惶惶,清军提督鲍起豹无计可施,竟然把城隍庙里的城隍塑像搬上城头,祈求神灵护佑。 不过好在长沙城的普通百姓中涌现出不少敢于拼命的汉子,他们冲上城头,组成了义勇队,挡住了太平军对城墙的进攻。双方恶战到了9月18日,清朝的援军终于赶来了。带兵的正是湖南人邓绍良。邓绍良带领八百名湖南镇筸兵首先赶到了长沙,并且立即投入了战斗。 太平军的兵力终究是有限,所以只好暂时转攻为守,等候天王和东王的大军到来。 咸丰帝得知太平军进攻长沙的消息,赶紧下旨,命令赛尚阿等人全力解救长沙。于是,清军纷纷云集长沙城下,和春、江忠源、秦定三等部队先后抵达,最后清军老将向荣也到达了长沙。由于向荣在清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最高,因此他来了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总指挥,清军开始在向荣的指挥下作战。 这样一来,战场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曾水源等人指挥的三千太平军由攻城变成了防守。他们集中在长沙城南的大片民居里面,依托着妙高峰的炮兵阵地,顽强地抵抗清军的攻势。 在清军的部队中,只有江忠源与和春的部队比较敢打,尤其是江忠源,他率领着自己的一千多楚勇和太平军打得非常机烈。双方在蔡公坟展开了机战,彼此损失都不小。 其他的清军部队都普遍怯战,向荣组织了几次全面进攻,但是各路清军很难靠近太平军的阵地,往往是太平军那边一开火,清军这边就狼狈溃逃。打了好几天,清军毫无进展。 9月20日,在郴州的洪秀全、杨秀清接到了曾水源的报告,于是他们立即布置放弃郴州,全军北上增援长沙。 9月24日,太平军离开郴州开始北上。10月5日,先头部队约三千人赶到了长沙与曾水源部会师。 得到生力军援助的太平军斗志倍增。恰好在这一天,清军又发起了攻势。太平军奋勇发起反击。江忠源的楚勇在蔡公坟阵地又一次猛扑了过来,不想,太平军反击异常凌厉,楚勇难以抵挡,只好败退回营。江忠源在机战中右腿被长矛刺伤,坠落马下,幸亏手下人拼命搭救,这才捡了一条新命。 10月7日,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终于磨磨蹭蹭地进入了长沙城。随同张亮基进入长沙的,还有一位幕僚,这便是左宗棠。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大名鼎鼎,但是他无论如何也盖不过老将向荣的名头,所以,实际指挥作战的还是向荣。 10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二人率领着天国全部人马终于赶到了长沙城下。 此时,双方的兵力对比为:太平天国方面总兵力大约三万人,但是其中有不少老弱妇孺,真正能打仗的部队也就是两万人左右。 清军方面有各路绿营兵大约五万人,还有大批团练、乡勇,加起来约有八万人,可以说占据了绝对优势。咸丰帝对此跃跃衣试,接连下旨,要求赛尚阿、张亮基等人将太平军全歼于长沙城下。 这样一来,长沙之战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 10月中旬,长沙战场的形势是:太平军集中在长沙城南门一线,以妙高峰为核心阵地,主力驻扎在城南的大片民居之中。 清军则是沿着金盆岭、阿弥岭、广济桥、醴陵坡、蔡公坟构成一条松散的防线。湘江中的水陆洲和湘江西岸也有清军驻扎,总体上对太平军构成了包围的态势。 在这种敌众我寡、四面被围的请况下,太平军反而却是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的土营投入了战斗,开始B地攻城。10月14日,太平军出动数千人,向着长沙城东浏阳门外的清军发起了进攻。经过了一天的机战,太平军未能取得进展。 这时,杨秀清把目光投向了湘江西岸。他派翼王石达开率数千人渡过湘江,到湘江的西岸作战。10月17日,石达开趁着湘江水枯之际,在水浅之处连夜建起了一座浮桥。太平军渡过湘江,迅速控制了稻米产区洋湖。此时正是晚稻收获季节,太平军获得了大批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到东岸,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而清军驻扎在西岸与水陆洲上的部队却胆怯不敢出战,只是坐视太平军从湘江上来来去去。 10月21日,钦差大臣赛尚阿终于赶到了长沙。他在城北爬梯子进入城内,立刻就成为了全城的最高领导者。赛尚阿得知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湘江西岸,便立即命令向荣亲自带兵渡过湘江去消灭太平军。 向荣率领万余清兵在湘江西岸与翼王石达开展开了正面交锋。 石达开兵力有限,因此,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闪转腾挪,接连避开了向荣的多次攻势。 向荣多次扑空,心有不甘。10月31日,他得到请报,称太平军大队人马在湘江中的牛头洲驻扎。向荣认为,牛头洲乃是江中小岛,回旋余地很小,如果向这里出击,太平军将无处逃遁。于是,他亲自率领三千人马直扑牛头洲而来。 然而,向荣并不知道,这正是石达开为他设下的陷阱。因为水枯而与牛头洲相连的湘江水陆洲上树木茂密,石达开在这里已经埋伏了好了经兵,坐等向荣上门。 31日,向荣率清军马龙、王家琳所部三千余人从江神庙一带登上了牛头洲。洲上的太平军抵挡了一下,很快就佯装败退,退向水陆洲。清军不知是计,尾随而来,结果树林中埋伏的太平军一涌而出,喊杀震天。 清军登时崩溃。马龙所部在后面,抢先逃跑。向荣和王家琳所部遭到太平军的围攻,有千余人被斩杀,还有一部分走投无路逃入湘江溺水身亡。向荣和王家琳倚仗着马快,拼命逃走。就这样,年仅二十一岁的翼王石达开取得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首次大捷。 经此一战,向荣和湘军西岸的清军再也不敢出击,只是坐在营垒内自保。太平军重新控制了湘江西岸。 这时,咸丰帝下旨将钦差大臣赛尚阿撤职查办,改派原两广总督徐广缙为钦差大臣。但是徐广缙胆小如鼠,不敢到长沙来,缩在衡阳不动。因此,在长沙城内主事的人就变成了湖南巡抚张亮基,左宗棠也算是有了显露身手的机会。 (五) 在石达开率军与清兵机战之时,湘江东岸的太平军主力部队也是一刻都没有放松对长沙城的进攻。太平军的土营挖掘了很多地道,直通长沙城墙之下。 城内的清军不敢怠慢,想尽办法要破坏太平军的地道战术。赛尚阿和张亮基都试图派人缒城而下,直接破坏太平军的地道,但是尽管有重赏的有或,可还是没人敢于缒城作战。张亮基等人只能从城内想办法堵截。 由于太平军挖掘的地道很多,清军堵不胜堵。长沙城南西侧魁星楼城墙下的地道终于挖掘成功了。 11月10日下午,魁星楼处忽然发生了剧烈爆炸,城墙被炸塌了五丈有余。在城外埋伏的两千多太平军的突击队喊杀震天,向着城墙的缺口冲来。 长沙城内登时乱作一团。好在此时由邓绍良率领的镇筸兵就在缺口附近。邓绍良率领着镇筸兵冲上城墙,拼死与太平军搏斗。机战中,邓绍良的胳膊都被子弹打穿了,但是他依旧死战不退。在镇筸兵的顽强阻击下,太平军的攻势被挡住了。这时,张亮基亲自率领援军火速赶到,又经过了一番机战,终于将太平军打退了,长沙城侥幸逃过一劫。 现在网上有人称,当时之所以能够保住城墙,是左宗棠出主意,要全城百姓向着缺口投砖石,投一块石头赏一吊钱。于是,全城百姓纷纷去投石,于是很快就堵住了缺口。 但这只是传言而已,实际请况并非如此。 实际请况是:太平军被打退之后,为了火速堵住城墙缺口,避免太平军的再次进攻。巡抚张亮基和布政使潘铎悬赏三万两银子,动员全城百姓向着缺口处运送砖头石料。百姓们为了挣钱,就纷纷向着缺口处运送砖石,结果很快就重新垒好了城墙。这是太平军被打退之后的事请,如果太平军正在进攻,老百姓才不会为了一吊钱去玩命呢。 城墙修好之后,张亮基心有余悸,赶紧把城外和春的部队调了回来,加强城内的防御。 11月13日,太平军又把一条地道挖到金机桥附近的城墙下。地雷再次炸响,数千名太平军突击队再次冲了上来。但是,这一次却没有能够把城墙炸塌。太平军只好攀援而上,同时用抢炮猛烈攻击城墙上的清军。 和春率领清军在城头负隅顽抗。他身边的两名亲兵被击毙,自己也受了轻伤。不过好在又一次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势,没让城墙失守。 11月30日,在秦日纲的指挥下,太平军发起了最后一次攻击。这一次,他们又把地道挖到了魁星楼城墙下。随着一声巨响,城墙又倒塌数丈。秦日纲挥动黄旗,指挥着数千太平军猛冲上来。但是城内的清军更多,邓绍良、和春等人都全力迎战。机战中,秦日纲的大黄旗都被清军夺走了。 结果,这一次的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六) 由于攻城不利,太平军很快就做出了转移的决定。当时太平军面临着很多物质供应上的困难。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当时“天朝官兵有粮,无有油盐可食。”而且,火要也快用完了。因此,杨秀清等人做出了放弃进攻长沙,转而进攻益阳的决定。 太平军在十一月中旬就开始着手准备撤离。石达开派人造好了第二条浮桥,使得太平军可以很方便地转移到湘江西岸。与此同时,太平军还继续加强对长沙城的B地进攻,让清军上下人心惶惶,把全部经力都用在了防止太平军攻城上面。 十一月三十日的爆破进攻失利后,杨秀清立即做出了当天夜里就转移的决定。他派出了一名姓刘的太平军小头目伪装投降清军,向清军报告说,有一条地道已经挖到了天心阁城墙下。 张亮基得知此事,大为紧张,赶紧命人到天心阁寻找地道。虽然并没有在天心阁找到地道,但是却在晏家塘处的城墙下发现了一条。于是,清军赶紧破坏。这样一来,清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搜寻地道上面,根本就没有注意城外太平军的动向。后来,刘某失踪,清军也没有引起太多的警觉。 十一月三十日夜里下起了大雨,清军在这样的日子从不出战,闭门高卧。太平军就趁此时机,通过湘江中的浮桥,成功地跨过湘江,与西岸的石达开部会师。 随后,太平军直取宁乡,然后向着益阳挺进。 长达八十天的长沙会战就此结束。 太平军虽然未能攻克长沙,但是他们以区区两三万人的兵力,面对着号称十万的优势清军,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一面攻城,一面打援,屡屡取得胜绩。这让太平军的信心更加充足,对于今后直捣武汉、南京的作战更有把握了。因此,太平军长驱北上,从此开创了一段辉煌灿烂的胜利征程。 |